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自滬上探索亞洲設計之變

 

文/楊雅君

 

    設計藝術,在當代中國,因應人類生活的時間、空間層面的變化,已成為一快速興起並持續創造、發展的學科領域,實際體現的,為結合中、西文化而形成新的物具設計概念及用品風格塑造。有關於此,人類學家馬凌諾基斯《文化論》一書記述:“人因為要生活,永遠在改變他的四周。”在所有和外界接觸的交點上,他創造器具,構成一人工的環境。他建築房屋或構造帷幕;他用了武器和工具去獲取原料,不論繁簡,還要加以烹飪;他開闢道路,並且應用工具。“

2015年1月,在上海地區,溯源於長久以來中西文明薈萃的滙聚積澱,由知名艺术家丁乙先生,策展团队:卜冰、冯峰、毕月(Beatrice Leanza)、胡本立(Ben Hughes),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共同策立一場立足上海,並呈现全球设计的“設計之變”藝術設計展。

 

圖一,展覽場館地圖。〈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上海西岸藝術中心。〉

 

關於“設計之變”上海藝術設計展

圖二,聚變力計畫展間場景板塊。〈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上海西岸藝術中心。〉

 

2016年舉辦的上海藝術設計展,實則起源於2003年,展覽主題从“浅尝设计、层层摸索”,到“美学城市、探索未来”,再集成、演變為本年度的“設計之變”,而經由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主办,通過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上海西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在造物藝術組合、構成的歷史近程中,透過人類生活文明、經濟生產的經驗積累,不斷發現新事物,同時發現適應變化的,而關係當代場域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習俗的設計領域未來前景。

如同上海藝術設計展新聞發布會表示:近30年來,中国设计业正从吸收、采纳和更新阶段逐渐进入到创造阶段,这种变化联系着整个世界的思想和技术革命的进程,當中,已從商品美化、實用藝術、美工等相對技術呈現的文化造型構象,上升為反映城市空間、社會關係、文化進程的創新模式及思維價值的產業實踐,並且由於商業貿易的發展、迭進,而朝國際化、普遍化的道路進步,顯現亞洲地區多個維度的產業創新狀態。實際的設計作為,則關乎人們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原型文化功能創造、社會符號文本的修正解讀,而成為各類設計生產領域形態語言的意義展示項目體系。

 

圖三,新物種計畫展間場景之一。〈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上海西岸藝術中心。〉

 

二、展覽主體:聚變力、新物種、泛學科、未來場

 

    “設計之變”展覽現場,展示主體佈置為四個區域塊面:聚變力、新物種、泛學科、未來場,是以西岸藝術中心主場館中,四個區隔展區之間的16個互動式室內裝置空間,作為展示的的微型小場館,而又劃分為三個緯度的城市聯結設計展:周边西岸相关小型场馆、工业遗址和众多小型实验建築、增加上海城市展区之間的链接以纳入相关的设计场馆,充分實現設計場域的整合及風格理念的塑造效果。

在設計領域,顏色、形狀、色彩是基本構成要素,而設計物品的使用關乎人類“五感“接觸器物發生的交感作用及形成的心理情感,聯接著人們對於外界的感覺、印象、知覺、記憶等反應。2016年,上海“設計之變”展覽主要呈示科學發現創造的未來想像風景,並普遍呈現傳統的人類日常生活以來的意味延續,﷽﷽﷽﷽﷽﷽﷽﷽﷽﷽﷽﷽﷽﷽﷽﷽﷽﷽﷽﷽﷽﷽﷽,而以概念的創造實現用物信息的構築,企圖達成新時間、空間秩序的延續構成。而四個展示主體具備不同的展示意圖:聚變力計劃吸收、聯結了當代的資訊革命、社會生產及消費關係,企圖呈現一新地理域界,例如:林明弘Michael Li—昌迪加尔之后。新物種計畫提煉消費主義下的新鮮設計現象,並用生物学的物种变异观點阐释和呈现当下的“设计之变”,而以新材料、新價值、新故事、新體驗為形象符號和功能價值,例如:冯峰、杨小满—鸭兔。泛學科計畫以變化的景觀為空間的敘事主軸,將概念性策有關於當代的資訊革命、社會生產與消費關係,重新構建一地理環境;新物種計畫歸因於物種變化的基本原理,提煉全球消費主義下的設計變化現象,试图用生物学的物种变异观去阐释和呈现当下的“设计之变”;泛學科計畫基於現代性的生產是一種社會關係的生產,便用跨界項目,將設計的概念性策略、使用策略集合一塊,融合傳達、生產、地點的現在關係,使作品傳達為一個新的構象,實現各項目立場之會演。未來場的主角為一長達40米由竹子和玻璃纖維合成材料製成的風力渦輪葉片,作為展覽的結構意象,試圖發表有關使用可持續發展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的策展宣言。綜觀以上,實則有效實行了當代人類文化論範疇的文明制度創造、文化功能延續。

圖四,李洪波《世界》作品。〈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上海西岸藝術中心。〉

 

三、設計之維:生活層次與設計界域

“設計之變”四個展示板塊具有各自的概念領域配職及設計理念信息傳達,由全球化消費主義浪潮趨勢所及,策展著重探討人類群體的生活、商概﷽﷽﷽﷽﷽﷽﷽﷽﷽﷽﷽﷽﷽﷽﷽﷽﷽﷽﷽化業、藝術的相互作用機制,有關於此,首先是城市化進程帶來了生活方式的嬗變,造成城市空間的型態泛變,再者是生活中的消費主義引發了設計模仿、商業價值體系失衡等意義發展的動力臨界現象。因而,展覽單位分別以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時尚設計、多媒體設計來展現,人類風俗通過展覽的儀式活動行為,使設計器物、用品成為現實生活的感覺對象,同時調動日常生活的審美陌生化解讀,由四個展示塊面進行社會風俗經驗集合,滲透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完成程序化的符號文本意義展示,同時指示從過去、現在至未來的,人們創造意義活動的文化功能現實範疇。

圖五,野建築《連接泡沫》。〈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上海西岸藝術中心。〉

 

圖六,未來場的主角:長達40米的風力渦輪葉片。〈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上海西岸藝術中心。〉


其他文章
  • 〈漢文傳統的藝術發生場:台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當代藝術的文本圖像歷史:新竹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嚴靖傑《未來漂流》個展 | 雅君
  • 「成為一個地方」胡朝聰個展 | 雅君
  • 『誘返青田』,書畫光年-于右任紀念館暨書法展 | 雅君
  • 審美場域的現代發生-2017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攝影新美學:2017台灣攝影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李豐懋教授關於《山海經圖鑑》的神話記憶 | 雅君
  • 審美、社會、藝術史的當代創造:2017 Formo | 雅君
  • 現代事物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 雅君
  • 經驗之詢度-《她說:國際女性藝術特展》 | 雅君
  • 日本國寶級動漫大師手稿特展 | 雅君
  • 時尚經典的文化符碼-“BAGISM包•当代”展 | 雅君
  • 圖式符號之境界場域:馬丁韋爾默《畫=盒》個展 | 雅君
  • 現代藝術代表:《賈科梅蒂回顧展》 | 雅君
  • 城市會展與當代藝術:2016福爾摩沙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近現代藝術之陳列場:上海龍美術館綜合展 | 雅君
  • 當代人的生活聚場:上海西岸《音樂共和》藝術節 | 雅君
  • 空間的思維描述-《伯納德・屈米建築:概念與符號》 | 雅君
  • 文化政策:《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修訂面面觀 | 雅君
  • 閒言碎語 張奕滿 | 雅君
  • 自滬上探索亞洲設計之變 | 雅君
  • 設計者之用心:40POSTER─賴岳興海報創作個展 | 雅君
  • 明日方舟:201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 雅君
  • 法國里昂燈光節閃耀中國:上海虹橋光影裝置藝術 | 雅君
  • 光之道-李賢文水墨行旅個展 | 雅君
  • 風景自然及文明鏡界:201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物質・慾望・自我:王富娘《話慾・畫意》個展 | 雅君
  • 純台味的藝術創作:台灣輕鬆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淋雨?大型互動裝置《雨屋》亞洲首展 | 雅君
  • 當代視閾的維度: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 雅君
  • 圖像殿堂:《大師的微笑》歐洲版畫作品展 | 雅君
  • 影像風景:高雄市電影館之城市記敘 | 雅君
  • 上海話劇藝術打造的國際化劇場表演風格 | 雅君
  • 海派風華-上海電影博物館影像札記 | 雅君
  • 感真世界-《東方表現的龐均》亞洲巡迴展 | 雅君
  • 創作跨界的觀想對話:傅慶豊《臉譜》個展專訪 | 雅君
  • 〈福爾摩沙藝博會引領的藝術收藏時尚〉 | 雅君
  • 〈從2015文博會看台灣的創意經濟〉 | 雅君
  • 雲門劇場開幕:一個藝文環境的體驗 | 雅君
  • 美感與日用:陶瓷彩釉鶯歌燒 | 雅君
  • 當代尋蹤:上海外灘美術館寫紀 | 雅君
  • 李俊賢季後賽系列:〈港都好男兒〉專題報導 | 雅君
  • 全球華人藝術網-全方位的經營平台 | 雅君
  • 台北大稻埕的公共藝術空間 | 雅君
  • 散步路上,生活週遭的空間景觀 | 雅君
  • 發現・產業・藝術:解讀2014高雄藝博 | 雅君
  • 文創年代-參訪松山文創園區 | 雅君
  • 藝術拍賣-多維的藝術消費平台 | 雅君
  • 吳炫三狂墨黃山水墨個展:視覺的揚放與空間的境界 | 雅君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