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風景自然及文明鏡界:201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文/楊雅君

 

自1992 年以來,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經歷了亞洲地區經濟、金融的發展與變化,仍然以扎實的專業經驗、豐沛的藝術及相關產業資源、深厚的策展規劃基礎,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年年舉辦。2014年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集結了海內外145 家畫廊參展,五天展期總共吸引了四萬五千參觀人次,在如此佳績的鞭策下,2015年「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致力於持續開創新局,邀集海內外眾多優秀畫廊呈現最為出色、豐富的當代藝術面貌。

圖一,席時斌〈自由之鹿〉。〈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2015台北藝術博覽會。〉

 

關於2015台北藝術博覽會

 

圖二,蔡佳葳〈自虛空中迴旋而來〉作品系列。〈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2015台北藝術博覽會。〉

 

    2015「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由文化部、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策劃主辦,台北市政府協辦,於開幕當天先行舉行貴賓預展,公共展期為期三天,展館位於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新鮮的是,今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首次與Artsy合作,推出線上作品展示平台,在提供觀眾、收藏家便利的服務信念上,於開幕前,將藝博會亮點作品登陸Artsy.net與Artsy手機應用程式,讓觀眾提前預覽參展商展位、對藝術品銷售進行咨詢,並即時收看展覽新聞內容更新。

    當代藝術在時間、空間的變化與匯流趨勢下,一向對藝術品與場所的場域配置表現關係頗有觀察,今年的台北藝術博覽會展示空間由「無有設計」所打造,著力於使展覽空間同時成為完整的視覺呈現載體,能夠彰顯藝術價值,又能顯現與藝術品相輔相成的整體意象形式。在高標準的自我期許目標上,藝博會邀請曾於貝聿銘建築事務所服務 的台灣傑出新生代建築設計師、「無有設計」共同主持人劉冠宏及王治國參與設計,擺脫場所空間限制,使展場成為大型的有機藝術作品,讓觀眾得以在其中審視、尋找,進而觀看藝術品與場所的意義及價值,在這種空間規劃概念之上,設計師劉冠宏表示:「比如我們選擇在入口擺設兩座鏡面裝置,打破既往之空間概念,進而促使參觀者看見、理解並重新形塑自身對於空間與藝術的想法,在離開之時,再藉由兩座裝置看見即將步入展場的人群,形成如武者所說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一段進程。」

圖三,陳道明,<2015>。〈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2015台北藝術博覽會。〉

 

表現場域:跨界與傳承

圖四,洪凌〈煙翠風清〉〈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2015台北藝術博覽會。〉

 

 

    2015年舉辦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已邁入第22屆,是以發展亞洲特色為目標,而以傳承與跨界為本屆策展主軸,「展示」的型態脫離了以往的展位框架顯現的界位範域,同時通過聲音、影像、空間設計等元素為藝博會現場形設年度全新的空間構成有機意象。展區規劃方面,在主展區「藝術畫廊」展區以外,還有:特別展出近三年來創作及未曾於台灣展出的「新作首映」、以新媒體創作為主軸的「藝術前線」、當今世代創作觀點、國外具潛力的年輕藝術家「新秀登場」、文化部支持 的「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等,總計集結了全球20 個地區的168 間畫廊參與,現場展出超過3,000 件的藝術精品。

    值得觀察的是今年參展作品普遍表現的藝術風格,在東西方經典大師畫作、國際級當代藝術作品、亞洲藝術新秀等參展作品的位置空間聯繫關係基礎上,我們得以觀看、體會更多的,是關於美感、理念的視角,基於歷史、社會、藝術、哲學的變化,融會生成。展示作品方面,諸如:東方大師林風眠、趙無極60年代重要作品《30-7-64》,以及西方超現實主義巨擘夏卡爾(Marc Chagall)及達利(Salvador Dali)畫作,以吸引高端藏家注意,為藝博會創造高度買氣。MIT 新人特區精選八位藝術家參展,分別為:陳佩歆、范思琪、黃柏勳、鍾和憲、林昱均、曾建穎、黃可維、張徐展,是以年輕世代對於不斷更新、遞變,對於物象、題材、繪畫肌理的摸索、探究,並嘗試融鑄、運用多種創作媒材,為藝術視界帶來嶄新狀態。此外,旅美藝術家楊識宏作品《行雲》、中國知名實驗水墨藝術家谷文達作品《變形記》、菲律賓藝術家瑪莎・艾恬薩(Martha Atienza)錄像作品《Study in Reality No. 4》亦頗受觀眾喜愛、藏家注目。

 

 

 

風物自然及文明鏡界

 

圖五,吉川雄〈Prismatic Tree〉。〈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2015台北藝術博覽會。〉

 

    當代文明漸趨興盛,藝術創作也從以前單純的風景、人物、場景語彙做了迭變,轉而強調表現全球與在地「當下」的藝術景觀,來自20 個地區畫廊機構,一起演繹源自於多元文化及地域背景,而呈現出視角別異的創造作品。文明發展使得當代人類生活趨於便利,自然、現代的特質在藝術家作品內容中時常出現交鋒、辯證。傳統東方、西方經典、經由現代西方的參展畫廊展出之後,令人感覺欣喜的,是緣於複雜的地緣因素、歷史及文化背景,使南亞及東南亞當代藝術傳遞相對特殊的藝術圖景,這以Silverlens(菲律賓)、Equator Art Project(印尼)、Vin Gallery(越南)、FOREST RAIN GALLERY(新加坡))帶來的菲律賓藝術家蓋瑞−羅斯帕斯特羅納(Gary-Ross Pastrana)和瑪莎·阿提恩薩(Martha Atienza)、印尼藝術家穆利斯·盧吉斯(Muhlis Lugis) 和麗娜·班納吉(Rina Banerjee)為關注內容,分別以攝影、木刻版、畫作、雕塑呈現當代藝術純粹而交會的生活面貌、文化混融的社會形貌。

    引人關注的當代大師畫作包含德裔美籍藝術家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的大尺幅紙上作品《回家》以及義大利藝術家勞瑞斯·切克尼(Loris Cecchini)融入展位牆面的作品《漣漪(未同步的情感)》,頗具當代人文生活藴意。再者,德爾瓦作品《鸚鵡螺》更獲美術館典藏。

    而本屆藝博會,在展現亞洲地區特色的廣度、深度的意念上,不難發現,現場以風景自然的風物繪寫構圖與文明生態的地景鏡界為藝術表現的創作範疇,這是因應當代人文機制的漸趨完善發展,而以人類、場所、自然、科學、文化置於同一空間場域,以便進行完整的信息場構作、回應。在藝術創造的潮流上,本年度頗受各界人士關注、媒體報導的席時斌《自由之鹿》藝術作品,在亞洲藝術中心展區成為現場一大亮點,其創作講究神話想像、文學詩意、科工製作的兼容並蓄,同時採取文藝復興以來的創作規則,以及應用當代數位圖像的複合、拼貼手法。再者,本屆的公共藝術作品重視觀眾參與行為的沉浸式體驗,成為展館空間、物質的時空變動形塑元素。 在諸多包容現代概念、當代質性的繪畫內容中,人們得以體會文明場所成為觀察鏡相的流動式映現,成了特殊的藝術界元。

圖六,陳朝寶〈福爾摩沙〉。〈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2015台北藝術博覽會。〉

 

周邊活動:特展、講座、專家導覽

 

    台北藝術博覽會歷經22屆,策展機制亦漸趨完善,本屆在本地畫廊的堅強陣容基礎上,吸引了38間來自香港、印尼、義大利、日本、中國大 陸、俄羅斯、新加坡、韓國、泰國、美國、越南等地藝廊首度參展,在著力區域合作的理念上,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王瑞棋先生在博覽會首日宣佈成立「亞太畫廊聯盟APAGA」,將實際與北京畫廊協會、新加坡畫廊協會、韓國畫廊協會、澳洲畫 廊協會、印尼雅加達區畫廊協會、香港畫廊協會、日本藝術經紀人協會共同合作,以使早先的台北藝博擁有的藝術產業及學術研究交流的穩定平台上,發揮相對大的效益,還得以完善藝術收藏、市場供需機制。

    而藝博會相關活動,重要的講座部分,在三天的展期之中,針對亞太畫廊聯盟、MIT新人特區、收藏臺灣當代、「新勢力」 媒體藝術的 收藏與挑戰、「全球藝向」收藏視野的改變勢力、科技藝術的Jaguar 科技藝術獎,以現場演講的方式,為藝術界人士、藏家、觀眾、媒體記者群提供完整的觀看、思考的參與舞台。


其他文章
  • 〈漢文傳統的藝術發生場:台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當代藝術的文本圖像歷史:新竹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嚴靖傑《未來漂流》個展 | 雅君
  • 「成為一個地方」胡朝聰個展 | 雅君
  • 『誘返青田』,書畫光年-于右任紀念館暨書法展 | 雅君
  • 審美場域的現代發生-2017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攝影新美學:2017台灣攝影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李豐懋教授關於《山海經圖鑑》的神話記憶 | 雅君
  • 審美、社會、藝術史的當代創造:2017 Formo | 雅君
  • 現代事物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 雅君
  • 經驗之詢度-《她說:國際女性藝術特展》 | 雅君
  • 日本國寶級動漫大師手稿特展 | 雅君
  • 時尚經典的文化符碼-“BAGISM包•当代”展 | 雅君
  • 圖式符號之境界場域:馬丁韋爾默《畫=盒》個展 | 雅君
  • 現代藝術代表:《賈科梅蒂回顧展》 | 雅君
  • 城市會展與當代藝術:2016福爾摩沙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近現代藝術之陳列場:上海龍美術館綜合展 | 雅君
  • 當代人的生活聚場:上海西岸《音樂共和》藝術節 | 雅君
  • 空間的思維描述-《伯納德・屈米建築:概念與符號》 | 雅君
  • 文化政策:《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修訂面面觀 | 雅君
  • 閒言碎語 張奕滿 | 雅君
  • 自滬上探索亞洲設計之變 | 雅君
  • 設計者之用心:40POSTER─賴岳興海報創作個展 | 雅君
  • 明日方舟:201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 雅君
  • 法國里昂燈光節閃耀中國:上海虹橋光影裝置藝術 | 雅君
  • 光之道-李賢文水墨行旅個展 | 雅君
  • 風景自然及文明鏡界:201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物質・慾望・自我:王富娘《話慾・畫意》個展 | 雅君
  • 純台味的藝術創作:台灣輕鬆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淋雨?大型互動裝置《雨屋》亞洲首展 | 雅君
  • 當代視閾的維度: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 雅君
  • 圖像殿堂:《大師的微笑》歐洲版畫作品展 | 雅君
  • 影像風景:高雄市電影館之城市記敘 | 雅君
  • 上海話劇藝術打造的國際化劇場表演風格 | 雅君
  • 海派風華-上海電影博物館影像札記 | 雅君
  • 感真世界-《東方表現的龐均》亞洲巡迴展 | 雅君
  • 創作跨界的觀想對話:傅慶豊《臉譜》個展專訪 | 雅君
  • 〈福爾摩沙藝博會引領的藝術收藏時尚〉 | 雅君
  • 〈從2015文博會看台灣的創意經濟〉 | 雅君
  • 雲門劇場開幕:一個藝文環境的體驗 | 雅君
  • 美感與日用:陶瓷彩釉鶯歌燒 | 雅君
  • 當代尋蹤:上海外灘美術館寫紀 | 雅君
  • 李俊賢季後賽系列:〈港都好男兒〉專題報導 | 雅君
  • 全球華人藝術網-全方位的經營平台 | 雅君
  • 台北大稻埕的公共藝術空間 | 雅君
  • 散步路上,生活週遭的空間景觀 | 雅君
  • 發現・產業・藝術:解讀2014高雄藝博 | 雅君
  • 文創年代-參訪松山文創園區 | 雅君
  • 藝術拍賣-多維的藝術消費平台 | 雅君
  • 吳炫三狂墨黃山水墨個展:視覺的揚放與空間的境界 | 雅君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