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淋雨?大型互動裝置《雨屋》亞洲首展

 

文/楊雅君

在上海市徐汇滨江的西岸文化走廊一帶,近期展開一系列的藝術盛會,在八、九月龍美術館、西岸藝術中心舉辦的展覽之後,余德耀美術館於2015年9月1日至12月31日,規劃了2012年曾在伦敦巴比肯中心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引起觀眾參與熱潮的《雨屋》,於亞洲開啟首展之旅。作為大型當代的室內互動裝置藝術,《雨屋》由藝術團隊蘭登國際設計、製作,定義為“超现实”互动体验的藝術作品,明年春季即將於北京設展。

圖一、《雨屋》展覽入口。〈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余德耀美術館。〉

 

概說大型互動裝置-《雨屋》

 

《雨屋》是由一個個方塊面積的室內藝術裝置構成,蘭登國際為余徳耀美术馆量身定製了150平米的全球最大《雨屋》作品,使觀眾從走入裝置藝術作品中到完成全部進程的時間增加十分鐘,而單場人數限制於20人。在《雨屋》空間之外,設有大面積的觀摩空間,以便置身雨外的人們觀察「雨的過程」。這一室內裝置作品,預想透過「雨」這一在東方及西洋、古代及現代的文學藝術言語中,皆具備未可知的無窮內涵的自然現象符號,經由所在空間的親身經歷,發生觀察、互動和心靈感知。

關於《雨屋》的裝置構成,根據官方資料,作品由「水、注塑贴砖、电磁调节阀、压力调节器、定制软件、3D追踪摄像头、钢梁、水处理系统、格栅地板」組成,其雨水是由美术馆的总供水管道输出,150平方米的“雨屋”每分钟可以循环使用1800升水,並且具有自洁装置,雨水滴落前都會進行自潔。系統運作時,由天花板上安装的“莲蓬头”往下喷水,室內設有一個射燈,觀眾可以在以吸光的黑色幕布包圍的空間下,進行「身淋」互動,然而,參與民眾並不會被這些雨淋濕,因為《雨屋》具備科技化的感应机关,使得天花板上的感應器感測到觀眾走進時刻,即開始停止淋雨,人們得以在這一「淋不濕」的雨中進行交談、行為互動,進行各種反應。

圖二、進行中的《雨屋》大型室內裝置藝術。〈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余德耀美術館。〉

 

 

「雨」的體驗

當代的互動裝置藝術,本以讓觀眾參與、融入為創作前提,並且以三維空間加入時間這一介質,透過空間環境的交互作用,進行藝術表現。《雨屋》(Rain Room)由20多人的蘭登國際藝術團隊創造,這回在上海,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奥特克拉斯、柯恩發表了有關這一裝置藝術的看法,奥特克拉斯透露:“每次的雨屋展都不一样,这次在上海是规模最大的。不同地方的声音和雨的味道都不一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质。”「雨」本為人類生活環境中一種偶然變化著的天氣徵候,雨水的浸潤得以反映周遭的環境特質,觀眾得以在類似的經驗中表現曾經的感覺、記憶。柯恩則說:“各地的气候条件很不一样,在上海,人们时常会遭遇台风,但在英国从来没有这种东西,根本不知道台风是什么。我对这里人们的反应非常好奇。”《雨屋》因此成為連結人類關於氣候經驗的裝置藝術載體形式。

這一場風靡倫敦、紐約、上海的互動式裝置藝術展,主要透過雨滴的降落、人的靜止、行走及隨之發生的行為,創造出奇特的視覺影象、多重感覺聯想,提供人們一種特定的、專注的、凝視的,而且是從外而內,復由內返外的相互審美體驗過程。

 

 

圖三、近距離拍攝的《雨屋》雨中景觀。〈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余德耀美術館。〉

 

圖四、《雨屋》裝置作品中及站立於外面空間的人們〈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余德耀美術館。〉

 

 

自然環境、現代科技、生活經驗

 

《雨屋》透過創造性的裝置設備,傳遞當代的艺术、人文、科技及环保理念,在設定的範圍行走一般並不會淋到雨,然而只要加快腳步,便會在150平米的降水區域內淋濕。除此之外,《雨屋》的燈光設置也很有意思,充分發揮著光與影的映照功能,扮演著人與環境相應互動的襯托角色。

自有人類以來,自然環境是社群生存的外部條件,而現代科技,則是體現人類發展文明的高級結晶,《雨屋》的設置,作為一高技術化的藝術品,無疑是為人的生活經驗提供一類場景復原再現的可能,讓參與者在人為設定的環境序列下,進行觀看、審視。實際上,是透過一種虛擬現實的創造,為觀眾提供空間關係、時間變換的體驗參數集合,以便民眾實現廣泛的參與及多角度的體驗契機。將「雨」由自然現象的內容,轉化為新媒體互動裝置藝術的表現形式,真是讓人驚嘆蘭登國際團隊的精彩創意。

 

圖五、《雨屋》大型裝置藝術作品全景圖照。〈圖/記者楊雅君攝影於余德耀美術館。〉


其他文章
  • 〈漢文傳統的藝術發生場:台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當代藝術的文本圖像歷史:新竹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嚴靖傑《未來漂流》個展 | 雅君
  • 「成為一個地方」胡朝聰個展 | 雅君
  • 『誘返青田』,書畫光年-于右任紀念館暨書法展 | 雅君
  • 審美場域的現代發生-2017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攝影新美學:2017台灣攝影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李豐懋教授關於《山海經圖鑑》的神話記憶 | 雅君
  • 審美、社會、藝術史的當代創造:2017 Formo | 雅君
  • 現代事物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 雅君
  • 經驗之詢度-《她說:國際女性藝術特展》 | 雅君
  • 日本國寶級動漫大師手稿特展 | 雅君
  • 時尚經典的文化符碼-“BAGISM包•当代”展 | 雅君
  • 圖式符號之境界場域:馬丁韋爾默《畫=盒》個展 | 雅君
  • 現代藝術代表:《賈科梅蒂回顧展》 | 雅君
  • 城市會展與當代藝術:2016福爾摩沙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近現代藝術之陳列場:上海龍美術館綜合展 | 雅君
  • 當代人的生活聚場:上海西岸《音樂共和》藝術節 | 雅君
  • 空間的思維描述-《伯納德・屈米建築:概念與符號》 | 雅君
  • 文化政策:《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修訂面面觀 | 雅君
  • 閒言碎語 張奕滿 | 雅君
  • 自滬上探索亞洲設計之變 | 雅君
  • 設計者之用心:40POSTER─賴岳興海報創作個展 | 雅君
  • 明日方舟:201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 雅君
  • 法國里昂燈光節閃耀中國:上海虹橋光影裝置藝術 | 雅君
  • 光之道-李賢文水墨行旅個展 | 雅君
  • 風景自然及文明鏡界:201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物質・慾望・自我:王富娘《話慾・畫意》個展 | 雅君
  • 純台味的藝術創作:台灣輕鬆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淋雨?大型互動裝置《雨屋》亞洲首展 | 雅君
  • 當代視閾的維度: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 雅君
  • 圖像殿堂:《大師的微笑》歐洲版畫作品展 | 雅君
  • 影像風景:高雄市電影館之城市記敘 | 雅君
  • 上海話劇藝術打造的國際化劇場表演風格 | 雅君
  • 海派風華-上海電影博物館影像札記 | 雅君
  • 感真世界-《東方表現的龐均》亞洲巡迴展 | 雅君
  • 創作跨界的觀想對話:傅慶豊《臉譜》個展專訪 | 雅君
  • 〈福爾摩沙藝博會引領的藝術收藏時尚〉 | 雅君
  • 〈從2015文博會看台灣的創意經濟〉 | 雅君
  • 雲門劇場開幕:一個藝文環境的體驗 | 雅君
  • 美感與日用:陶瓷彩釉鶯歌燒 | 雅君
  • 當代尋蹤:上海外灘美術館寫紀 | 雅君
  • 李俊賢季後賽系列:〈港都好男兒〉專題報導 | 雅君
  • 全球華人藝術網-全方位的經營平台 | 雅君
  • 台北大稻埕的公共藝術空間 | 雅君
  • 散步路上,生活週遭的空間景觀 | 雅君
  • 發現・產業・藝術:解讀2014高雄藝博 | 雅君
  • 文創年代-參訪松山文創園區 | 雅君
  • 藝術拍賣-多維的藝術消費平台 | 雅君
  • 吳炫三狂墨黃山水墨個展:視覺的揚放與空間的境界 | 雅君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