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感真世界-《東方表現的龐均》亞洲巡迴展

 

圖一、記者會現場合照。           〈圖/記者楊雅君攝圖於台北日升月鴻畫廊。〉

       藝術表現的當代大師-龐均於近期展開了《東方表現的龐均》作品系列亞洲巡迴展,首站為日本上野之森美術館,而於台北舉辦了一場個展記者會。現場,得以察見龐均先生描繪日本街道、廈門鼓浪嶼的鮮明畫面,傳達一類融合東方寫意、西式寫實主義與印象派,而創造的心靈感真生活圖景,並且藉著古代甲骨文的題材創造,與莫內花園的自我註明,完成了一系列言擬個人師從-黃賓虹、寫悟莫內印象的「龐氏風格」創作。

 

藝術創作歷程

 

圖二、〈日本街道〉,色彩對比強烈,三維空間畫面富於城市景觀的流動趣味,顯示龐均的東方表現主義風格。     〈圖/來自台北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論及藝術創作,龐均的經驗歷程極為豐富,一位出身藝術世家的敏慧少年,父親留學法國巴黎,並且擔任藝術院院長,母親留學東京。然而,在新中國成立早期,環境處於變動之際,藝術的創作遭遇西洋繪畫理論、技法的碰撞與中西融匯的挑戰,龐均在此一成長背景下,以自己的藝術思考、切實體驗出發,追尋得以發展的生活興趣。

       在藝術創作的學習道路上,龐均曾就讀杭州美術學院,後經轉讀,畢業於位於中央美術學院,在藝術創作的進程中,龐均可以說是相當注重東、西藝術哲學思辨的一位創作者,這與他自1987年起,便定居台灣的經歷亦頗多關聯,相對於受到中西繪畫融匯的挑戰,或居留歐美的海外眾人,龐均選擇長居台灣,並在台灣藝術大學擔任教授一職,長達20餘年。在台灣這一接受外來文化快速,並擁有深厚傳統積澱的島嶼上,龐均開始個人鮮明、豐潤、充滿活力的藝術旅程,並且以細膩的東方寫意心靈,為世界創造意境。在以印象油畫與意國畫為創作語彙的風格塑造進程,龐均舉辦過30多次個展,並被納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其作品獲得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國父紀念館、墨西哥博物館等國內、外單位的公共收藏。

圖三、〈媽媽最後的回憶〉,湛藍的海水與繁複的陸地城市景觀,寄託著龐均與媽媽一起生活、學習繪畫的思念心情。

 

龐均的藝術風格

 

       經歷了藝術探險學習的旅程,龐均自11歲起便開始舉辦聯展的藝術生涯,至今已屆八十個年頭,在不間斷融匯中西藝術,並且追求創新、改變的創作意向前提上,龐均自有其獨到的表現風格,這一方面,以印象派的技法與筆觸感覺,結合像是莫札特交響曲的音符躍動,形成生動的描繪線條,傳遞色調感覺的活潑、鮮明,這透過〈莫內花園〉作品系列呈現。然而,在以東方哲學心靈為創作意念化整的藝術家作品筆下,仍然多了一份沉著的寧靜,這並非西式古典主義的逼真描繪技法,也不是一種純粹感覺想像的迸發,而是透過整體觀察,以精簡而富於韻味之靈活筆調,將畫面風景之情景完整寫繪出來,傳達一種奠基於真實生活環境下的生動趣味,這透過〈日本街道〉、〈媽媽最後的回憶〉,而這也是近現代以來,東方文學藝術追求之普遍理想。

       如果想細緻評述龐均作品的畫面色調,值得觀察的是其畫面灰色調的存在映現功能,其對於整幅作品畫面,具有色調對比、情景烘托的作用,這真可歸功於龐均融匯中西之後實現的藝術發明。

 

龐均表現的世界

 

       本場個展主要呈現的,在龐均旅居日本寫生的日本街道印象,以及懷念母親丘堤而描繪的廈門鼓浪嶼風景之外,值得特別細說的,有〈夢黃賓虹〉、〈君子自得遊於藝〉、〈莫內花園〉等向大師繪畫風格、中國古代甲骨文圖式觀摩,進而以自己的藝術哲學思維與獨特技法,完成融合、創新、詮釋、表達的作品,具體用油畫技法表現出群山、叢林、小橋、農舍的山水畫風景;或是用甲骨文圖像入畫,使其成為東方文明的象徵;甚而以個人對於光線變化的角度出發,領悟莫內畫作關於畫面佈置、色彩對比、線條筆觸的觀感,而完成一種嶄新的視覺圖像。龐均的創作風格,一直以精簡的筆調韵味著稱,在素描構圖到敷色上彩的過程中,藝術家常以短暫、偶然、敏銳的靈思迸發,為自己的生活觀察、風景欣賞留下一幅富於意境,而又視圖感覺強烈的優美畫面。

       細數龐均的學習歷程、創作經驗,師從大家黃賓虹、徐悲鴻使其繪畫具有紮實而深厚的線條、構圖功底,使其畫面栩栩如生,而經常的觀察寫生,使其表現內容豐富多樣。綜合上述,筆者認為,「顯真」應該可以貼切形容在現代社會環境下,藝術家面對中西文化的不期然相遇,心中對於華人世界的現實風物,所願以大器、凝練的功夫繪述的生命意象。在色彩對比強烈、造型融於無形的畫面中,令人驚喜的是,傳達的仍為藝術家感知心靈的寧靜致遠!


其他文章
  • 〈漢文傳統的藝術發生場:台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當代藝術的文本圖像歷史:新竹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嚴靖傑《未來漂流》個展 | 雅君
  • 「成為一個地方」胡朝聰個展 | 雅君
  • 『誘返青田』,書畫光年-于右任紀念館暨書法展 | 雅君
  • 審美場域的現代發生-2017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攝影新美學:2017台灣攝影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李豐懋教授關於《山海經圖鑑》的神話記憶 | 雅君
  • 審美、社會、藝術史的當代創造:2017 Formo | 雅君
  • 現代事物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 雅君
  • 經驗之詢度-《她說:國際女性藝術特展》 | 雅君
  • 日本國寶級動漫大師手稿特展 | 雅君
  • 時尚經典的文化符碼-“BAGISM包•当代”展 | 雅君
  • 圖式符號之境界場域:馬丁韋爾默《畫=盒》個展 | 雅君
  • 現代藝術代表:《賈科梅蒂回顧展》 | 雅君
  • 城市會展與當代藝術:2016福爾摩沙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近現代藝術之陳列場:上海龍美術館綜合展 | 雅君
  • 當代人的生活聚場:上海西岸《音樂共和》藝術節 | 雅君
  • 空間的思維描述-《伯納德・屈米建築:概念與符號》 | 雅君
  • 文化政策:《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修訂面面觀 | 雅君
  • 閒言碎語 張奕滿 | 雅君
  • 自滬上探索亞洲設計之變 | 雅君
  • 設計者之用心:40POSTER─賴岳興海報創作個展 | 雅君
  • 明日方舟:201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 雅君
  • 法國里昂燈光節閃耀中國:上海虹橋光影裝置藝術 | 雅君
  • 光之道-李賢文水墨行旅個展 | 雅君
  • 風景自然及文明鏡界:201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物質・慾望・自我:王富娘《話慾・畫意》個展 | 雅君
  • 純台味的藝術創作:台灣輕鬆藝術博覽會 | 雅君
  • 淋雨?大型互動裝置《雨屋》亞洲首展 | 雅君
  • 當代視閾的維度: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 雅君
  • 圖像殿堂:《大師的微笑》歐洲版畫作品展 | 雅君
  • 影像風景:高雄市電影館之城市記敘 | 雅君
  • 上海話劇藝術打造的國際化劇場表演風格 | 雅君
  • 海派風華-上海電影博物館影像札記 | 雅君
  • 感真世界-《東方表現的龐均》亞洲巡迴展 | 雅君
  • 創作跨界的觀想對話:傅慶豊《臉譜》個展專訪 | 雅君
  • 〈福爾摩沙藝博會引領的藝術收藏時尚〉 | 雅君
  • 〈從2015文博會看台灣的創意經濟〉 | 雅君
  • 雲門劇場開幕:一個藝文環境的體驗 | 雅君
  • 美感與日用:陶瓷彩釉鶯歌燒 | 雅君
  • 當代尋蹤:上海外灘美術館寫紀 | 雅君
  • 李俊賢季後賽系列:〈港都好男兒〉專題報導 | 雅君
  • 全球華人藝術網-全方位的經營平台 | 雅君
  • 台北大稻埕的公共藝術空間 | 雅君
  • 散步路上,生活週遭的空間景觀 | 雅君
  • 發現・產業・藝術:解讀2014高雄藝博 | 雅君
  • 文創年代-參訪松山文創園區 | 雅君
  • 藝術拍賣-多維的藝術消費平台 | 雅君
  • 吳炫三狂墨黃山水墨個展:視覺的揚放與空間的境界 | 雅君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