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突破框架的創造,談2014台灣的設計師展

                                      突破框架的創造,談2014台灣的設計師展

 

                                                                   台灣設計師週

 

        法國知名設計大師菲利浦史塔克(Philippe Starck)說:「如果你有很棒的想法,就去台灣找人幫你做出來。」

       看完剛結束的台灣設計師週,更讓人體會到這句話。

       今年設計師週移師到松山文創園區,活動是從10月3日到12日。

       台灣設計師週今年是第八年,這八年來好像在看一個孩子的成長,每年有每年的驚喜,在驚喜中會感受到年輕人的活力,這股活力不禁讓人對台灣的年輕一代設計師按很多的讚。

                     

                                                                     台灣的設計好不好

 

       台灣的設計好不好?

       如果從設計產值看,它是一個潛力股。

       因為根據文化部出版的「2012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我們的「台灣文創產業」在2008年營業額是609億,到了2011年增升到665億。

       這665億的產值,以文化部的分類,在其中的「設計產業」這項,它的營業額在2011年增加了1.3億。

       文化部在設計產業上分有「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設計品牌時尚」和「建築設計」四個類別。其中「產品設計」廠商的數量從2007年2,172家廠商,到2012年共有2,830家,五年內成長了30%。

       而在營業額成長率上,成長的前五名是:視覺藝術產業(24.43%)、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11.17%)、設計品牌時尚產業(10.34%)、電影產業(3.38%)以及廣播電視產業(2.22%)。

    這些數字顯示我們的設計在進步,但這數字的後面也出現一個現象,就是個人公司的成長。

    年報上說經營年數較久的公司,整體營業額出現下滑趨勢,因為單子被許多新生代拿去,這現象顯示新生代希望能嶄露頭角。

 

                                                                           台灣設計師在哪裡

 

       從代工的年代走到現代,臺灣設計產業已發展了40多年,這麼多年,我們雖看到新生代一代一代的出現在世界的舞台,但能讓我們朗朗上口的卻屈指可數,這不禁讓我們想問,有為有創意的年輕人去哪了?

       菲利浦史塔克說:「台灣技術實力是設計力的支撐。」這顯示我們設計師的素質是不比人差,然事實卻又是,我們的設計師在國際上能見度卻很微弱,這實在讓人憂心。

  

                                                                             為什麼能見度低

 

       年報上說新生代搶單的很厲害,這表示一人公司的抬頭。

       工作室多,沒有品牌,缺乏通路,一直是產業的致命點,菲利浦史塔克說我們的技術是沒話說,但設計的產品決戰到國際市場時,會發現不少設計師是以他國的名義參賽,這問題過去有,現在還是依舊存在,這存在的現象,凸顯出制度上的問題。

       為何設計師要跑單幫?

       為何我們的設計師要捨棄自己的MIT?

       當然自我獨立並非壞事,但國家若無法有健全的產業機制,這就不是好事了。人才是產業的根本,一旦人才流失,產業就失去競爭力,這讓人想到我們的乒乓球國手,在現實考量下,只好投靠他人。

 

                                                                                人才的教育

   

       每年設計師週展,都會看到許多新面孔,當然更會有空間讓新生代表現的機會,但我們的新生代,不知是否受到哲學思想的影響,很多作品的表現是「盡在不言中」,讓人很難猜透。

       設計的目的是讓使用者方便,但有不少新秀是用概念來設計,概念或許會產生它其他的實質用途,但如果創作者對自己的概念都陳述不清,那作品如何成為一個好的商品?

       好的設計不只在概念上,它必須具有實質的實用面,否則商品就像畫作是供在哪讓人觀賞,觀賞的產值是有限,如果無產值無產量,這設計就被市場淘汰。

       自文創業當道後,學校有關文創產業的課程也增多,造就更多的設計人才,因此我們的人才不缺,但可惜我們的人才有些人缺少基本功的修練,以致缺少紮實的基礎。

       每一個人都想當大師,但當大師前,必須面對市場的競爭,經考驗而存活下來的方能夠在市場生存,否則空有才氣是無法生存的。

      我們的設計師不缺才氣,但才氣不等於成功,也不等於會成為大師,因此紮實的基本教育,才能讓台灣的設計走得長遠。

                       

 

                                                                  品牌可以創造高利潤

 

       就如文化部說的,個人工作室成為設計界的趨勢,因此在會場上,看到比往年還要多的個人攤位。

       台灣原本就沒有幾家有規模的設計公司,因此當個人工作室多時,設計界要打的團體戰人就變少了,這讓人回想到過去許多台商一個皮包走遍世界的畫面,當然我們有些台商是走出世界,但更多台商是死在沙灘上。

       品牌的重要性是眾所皆知,對設計師來講,每個人都渴望有自己的品牌,只是品牌不是想要就可以的。

       品牌,讓人想到吳季剛,那個為美國第一夫人設計禮服的人,現在也有自己的品牌了,有了自己品牌後的吳季剛,在設計界更是不一樣了。

       台灣的設計界除了個人公司外,其他都屬中小企業,一個中小企業要打出名號,是非常吃力,除非像蔣家人,名氣及資源都很多,否則要快速成功不是容易的。

        當然文化部不會不知道品牌的重要性,只是這麼多年來,我們到底建立了那些品牌?

       我們國人可以朗朗上口NIKE、IKEA ,但卻很難說出屬於自己的牌子。

       品牌雖然是個抽象東西,卻又代表實質意涵,像NIKE什麼都外包給別人,但有喬丹的加持,這品牌像燙金的。

       業界都很知道,台灣設計師的設計技能力很好, 不只很會畫草圖也很會解決問題,尤其在OEM/ODM業,只是這些無法讓自己創造好品牌。

      文化部對設計界規畫了很多願景,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也可以對自己的品牌朗朗上口,甚至驕傲的對外國人說。

   

 

                  2014台灣設計師週

                  2014設計師週-打破框架--取自網路

 

 

                      設計師|王亞韋、施佩君--取自網路

 

 

                   李根設計---取自網路

 

 

 

                                  設計師陳如薇--取自網路

 

 

 

                     設計師林洋安---取自網路

 

         智慧錶現身 設計歷程全解析---取自網路


其他文章
  • 林正儀的世界故宮 | 葉瑞珠
  • 從杜象的「噴泉」看百年後的「達達」 | 葉瑞珠
  • 從消失的白皮書看新政府的文化政策 | 葉瑞珠
  • 政策下的文創產值與價值 | 葉瑞珠
  • 從奇美「繆斯」談典藏的價值 | 葉瑞珠
  • 藝術生活的素養不在人民而是政策 | 葉瑞珠
  • 只能意會的「前衛藝術」 | 葉瑞珠
  • 【啄木鳥合唱團】唱給您聽 | 葉瑞珠
  • 金融風暴下仍在夯的藝術投資 | 葉瑞珠
  • 從「綜藝節目」談文化部的態度 | 葉瑞珠
  • 邊緣下的台灣藝術拍賣市場 | 葉瑞珠
  • 全球化下的台灣當代藝術 | 葉瑞珠
  • 科技與藝術結合下的新視覺 | 葉瑞珠
  • 春水吹皺的拍賣市場 | 葉瑞珠
  • 被體檢的文化部 | 葉瑞珠
  • 從台北藝博覽會看藝術家 | 葉瑞珠
  • 從台灣文博會看背後現象 | 葉瑞珠
  • 經濟發展下古蹟的命運 | 葉瑞珠
  • 藝術產業下的名古屋城到鹿港龍山寺 | 葉瑞珠
  • 文創興起下城市的再造價值 | 葉瑞珠
  • 從周董的婚禮談「台北機廠」 | 葉瑞珠
  • 從國寶賴碧霞談「傳統藝術」現代意義與價值 | 葉瑞珠
  • 從台中歌劇院談文化政策 | 葉瑞珠
  • 突破框架的創造,談2014台灣的設計師展 | 葉瑞珠
  • 迪士尼到霍夫曼─談「自創」的價值 | 葉瑞珠
  • 從「博物館法」草案,談博物館的商機 | 葉瑞珠
  • 台灣文創的產業路在何方? | 葉瑞珠
  • 從「產業的群架學」談文創的生存契機 | 葉瑞珠
  • 從「金城武樹」看文創帶動的城市行銷 | 葉瑞珠
  • 翻滾吧!台灣的「三金」 | 葉瑞珠
  • 從CERN藝術家的駐村 談「第三種文化」 | 葉瑞珠
  • 從「來自星星的你」看文創可創造的產值 | 葉瑞珠
  • 從顏水龍的「水牛圖」看文化遺產的保存 | 葉瑞珠
  • 「文化創意產業」談「金融挺創意產業」計劃 | 葉瑞珠
  • 從「TEA/超級關係」到【科技藝術】的灰皮書 | 葉瑞珠
  • 文化部這一年做了啥事? | 葉瑞珠
  • 李安是「台灣之光」還是「電影的罪人」? | 葉瑞珠
  • 台灣電影的現象 | 葉瑞珠
  • 「我是歌手」熱,談電視的產業發展 | 葉瑞珠
  • 文創產業是國家的金磚 | 葉瑞珠
  • 從電影「花漾」談文創投資(下) | 葉瑞珠
  • 從電影「花漾」談文創投資(上) | 葉瑞珠
  • 文化國是論壇------- 藝術家要未來 | 葉瑞珠
  • 「藝術銀行」系列探討---「藝術銀行」的人才培訓 | 葉瑞珠
  • 「藝術銀行」系列探討---【藝術銀行】的制度建立 | 葉瑞珠
  • 台灣也有「藝術銀行」 | 葉瑞珠
  • 從「商王武丁與后婦好展」談武丁是什麼樣的王 | 葉瑞珠
  • 舞蹈家許芳宜「生身不息」的演出 | 葉瑞珠
  • 現代怪獸--- 台北雙年展 | 葉瑞珠
  • 台灣設計師的藍海戰場? | 葉瑞珠
  • 從「孫悟空」和「唐老鴨」看文創產業 | 葉瑞珠
  •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 葉瑞珠
  • 漫畫博覽會上看見臺灣錢景 | 葉瑞珠
  • 從兩億到三千萬到一百萬 | 葉瑞珠
  • 「非形之形」----真難懂的抽象藝術 | 葉瑞珠
  • 韓國人無恥修改歷史,我們敢嗎? | 葉瑞珠
  • 從「西田社」布袋戲看文化的「軟實力」 | 葉瑞珠
  • 從【豔陽下的陳澄波】展 看畫的【金錢價值】 | 葉瑞珠
  • 【有史以來最驚人的表演】-----謝春德的【春德的盛宴】 | 葉瑞珠
  • 淺談禾劇場的七種靜默實驗室的【懶惰】篇(下) | 葉瑞珠
  • 淺談禾劇場的七種靜默實驗室的【懶惰】篇(上) | 葉瑞珠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