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翻滾吧!台灣的「三金」

                                                  翻滾吧!台灣的「三金」

 

                                       失去的「最佳新人獎」

 

         第25屆金曲獎上月28日,在台北小巨蛋風光舉行,這次所頒的獎當中,最讓人注目的是大陸趙兆獲得「最佳編曲人獎」及李榮浩獲得「最佳新人獎」。

        這兩項獎的頒出,不禁讓人想像起來,這個想像就如立委黃志雄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質詢時說的:「過去台灣的歌手在華人市場皆能占有一席之地,現階段很多大獎中國選手獲獎機率越來越高,相對台灣歌手就越來越辛苦,這是個嚴重的警訊,當對手越來越好,迎頭趕上,也凸顯台灣在國際競爭局勢中正在退步」。
        當然大陸創作者的水準,是否已經如他們的經濟一樣「突飛猛進」,還是其他因素?這只有評審委員知道,但事實存在的事是,獎已經給了別人拿走,這表示我們的競爭對手又多了。

        面對這事,我們龍部長不認為台灣的創作在往下走,她說:「她對台灣的創作歌手信心非常高,只是現在競技場更開放,對台灣的歌手而言是更好的觀摩、更高境界的競爭。大家都要來到這裡得到承認,這表示金曲獎在華人世界是最高的旗幟,這才是金字招牌的建立。」

                                           自豪的「三金」

  

        龍部長的話,讓人想到我們的棒球,過去我們都自豪是「三冠王」,所以每次選手出國比賽時,舉國都為之歡騰,然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的三冠王已經不再是三冠王了。

         記得我們第一次輸掉冠軍獎杯時,幾乎是國殤,大家痛到像這次世足巴西輸給德國一樣,然現在呢?似乎已經習慣輸的感覺了。

         金曲獎,金鐘獎,金馬獎,是我們自豪的「三金」,特別是金馬獎,是華人電影的指標,電影工作者也以能獲得此獎為傲。

         然我們的三金,就如我們的棒球,不知從何開始,得獎的人已經不再是我們自己的專利了,我們已經習慣的跟所有人「分享」,因此現在這「三金」唯一最大的貢獻,就是那多年的「金字招牌」。

          跟其他人「分享」不是不好,就像「奧斯卡」一樣,但是如果「分享太多」那就不是大方了,而是我們要檢討了。

         今年的金曲獎,稍微「分享」一下,明年的我們是否更「大器」的分享更多?

    

                                           不再風光的金馬獎

        記得金馬獎早期都是我們自家人獲得,也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開始很大器的分享出去,分到最後,竟然我們只留下少數幾個微不足道的獎,當然事後有檢討三部曲,但檢討到最後呢?我們的國片低靡了十幾年,直到「海角七號」才喚醒我們。

       「海角七號」喚醒大家進電影院,但同時也喚起其他華人,現在的金馬獎,我們自家獲獎的機率增加,但其他人也變強很多,因此「獨享殊榮」的機會,已經不會再出現,如果競爭是良好的,那麼善意的競爭增加我們電影文創的水準與品質,這對我們是好的,如果競爭是讓我們無地自容,那我們就必須面對被淘汰的命運。

                                            自閉的金鐘獎

    

        金馬獎有外在的兢爭壓力,我們的金鐘獎,就比較幸運了,不受外面的干擾,從1965年創始到現在,年年肥水不落外人田,都是自家瓜分。

        不過雖然是自家瓜分,但隨著電視台增多,內部競爭變多了,也無形產生壓力,但慶幸的是,不知哪一個始作俑者想到簡便方法,開始採買別人的電視節目,結果原本有兢爭壓力的,一下子沒有了,又開始剩下幾家在競爭,那些競爭的人每年暗爽,因為年年可以得獎好跟上面交差。當然,電視台對這年年可得獎,是喜歡的不得了,因為可以在廣告上大做文章,凸顯自家的優質性。

        電視台被外片大量侵入後,現在打開電視,能看到自己國人自製的節目,算是一件「開心」的事,雖然有些節目真的難以下嚥,但「沒魚蝦也好」。

        要看自家節目變成開心的事時,不知我們的文化部知道嗎?

 

                                          「金字招牌」的意義

  

         「三金」說實在它對於華人圈是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讓華人文創在世界占一席之地,是我們台灣人努力打拼出來的,為這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金,我們也每年期待好的東西出來,然可惜的是,我們的「三金」卻漸漸變成令人思念的「金字招牌」。

        「金字招牌」是一種榮譽的象徵,如果只想擁有招牌,它則會讓我們喪失競爭的能力。

        過去我們在講華人影視創作,一定第一個想到的是台灣,而流行在各地的音樂也都是台灣歌星唱的,那些如數家珍的電影也都是台灣導演拍的,現在,這些可能已經不再了,我們的電影被大陸慢慢超越,我們的節目被韓劇佔據,我們的歌手一個一個跑到對岸去賺人民幣,所以未來我們不知還剩什麼?

       不知道龍部長是懷念「金字招牌」?還是在意招牌下的實質內涵,如果只是懷念,那我們的「三金」可以不必年年辦,如果是在意實質內涵,那現在電影文創的投資,應該要培育的人才是自家人,要贊助的對象應該放在自家人身上,而不是讓錢隨便花,花在一個不把事業放在自家土地上的人。

        我們電視台的亂象,應該要好好監督,如果自家的電視台都是宣傳別人的文化,那我們要這麼多電視台幹什麼?電視台的存在它雖然是娛樂作用,但同時也有教化意義,如果自家人都不知道自家文化,那我們還談甚麼文創產業?

        金曲獎今年「新人獎」不是自家人,當然我們不是沒有雅量接受,只是我們在意的是,我們在把獎頒給別人時,我們在位者看到的是什麼?

 

                  歷屆金馬得獎的男女主角----取自網路

 

                金鐘獎收視回顧----取自網路

 

     【金鐘獎】戲劇節目男主角 周渝民---取自網路

 

          2014最佳金曲新人獎得主李榮浩---取自網路

 

          奧斯卡的小金人-----取自網路

                 50屆金馬入圍名單---取自網路

 

                    大陸雙李入圍金曲,卻傳抄襲事件---取自網路


其他文章
  • 林正儀的世界故宮 | 葉瑞珠
  • 從杜象的「噴泉」看百年後的「達達」 | 葉瑞珠
  • 從消失的白皮書看新政府的文化政策 | 葉瑞珠
  • 政策下的文創產值與價值 | 葉瑞珠
  • 從奇美「繆斯」談典藏的價值 | 葉瑞珠
  • 藝術生活的素養不在人民而是政策 | 葉瑞珠
  • 只能意會的「前衛藝術」 | 葉瑞珠
  • 【啄木鳥合唱團】唱給您聽 | 葉瑞珠
  • 金融風暴下仍在夯的藝術投資 | 葉瑞珠
  • 從「綜藝節目」談文化部的態度 | 葉瑞珠
  • 邊緣下的台灣藝術拍賣市場 | 葉瑞珠
  • 全球化下的台灣當代藝術 | 葉瑞珠
  • 科技與藝術結合下的新視覺 | 葉瑞珠
  • 春水吹皺的拍賣市場 | 葉瑞珠
  • 被體檢的文化部 | 葉瑞珠
  • 從台北藝博覽會看藝術家 | 葉瑞珠
  • 從台灣文博會看背後現象 | 葉瑞珠
  • 經濟發展下古蹟的命運 | 葉瑞珠
  • 藝術產業下的名古屋城到鹿港龍山寺 | 葉瑞珠
  • 文創興起下城市的再造價值 | 葉瑞珠
  • 從周董的婚禮談「台北機廠」 | 葉瑞珠
  • 從國寶賴碧霞談「傳統藝術」現代意義與價值 | 葉瑞珠
  • 從台中歌劇院談文化政策 | 葉瑞珠
  • 突破框架的創造,談2014台灣的設計師展 | 葉瑞珠
  • 迪士尼到霍夫曼─談「自創」的價值 | 葉瑞珠
  • 從「博物館法」草案,談博物館的商機 | 葉瑞珠
  • 台灣文創的產業路在何方? | 葉瑞珠
  • 從「產業的群架學」談文創的生存契機 | 葉瑞珠
  • 從「金城武樹」看文創帶動的城市行銷 | 葉瑞珠
  • 翻滾吧!台灣的「三金」 | 葉瑞珠
  • 從CERN藝術家的駐村 談「第三種文化」 | 葉瑞珠
  • 從「來自星星的你」看文創可創造的產值 | 葉瑞珠
  • 從顏水龍的「水牛圖」看文化遺產的保存 | 葉瑞珠
  • 「文化創意產業」談「金融挺創意產業」計劃 | 葉瑞珠
  • 從「TEA/超級關係」到【科技藝術】的灰皮書 | 葉瑞珠
  • 文化部這一年做了啥事? | 葉瑞珠
  • 李安是「台灣之光」還是「電影的罪人」? | 葉瑞珠
  • 台灣電影的現象 | 葉瑞珠
  • 「我是歌手」熱,談電視的產業發展 | 葉瑞珠
  • 文創產業是國家的金磚 | 葉瑞珠
  • 從電影「花漾」談文創投資(下) | 葉瑞珠
  • 從電影「花漾」談文創投資(上) | 葉瑞珠
  • 文化國是論壇------- 藝術家要未來 | 葉瑞珠
  • 「藝術銀行」系列探討---「藝術銀行」的人才培訓 | 葉瑞珠
  • 「藝術銀行」系列探討---【藝術銀行】的制度建立 | 葉瑞珠
  • 台灣也有「藝術銀行」 | 葉瑞珠
  • 從「商王武丁與后婦好展」談武丁是什麼樣的王 | 葉瑞珠
  • 舞蹈家許芳宜「生身不息」的演出 | 葉瑞珠
  • 現代怪獸--- 台北雙年展 | 葉瑞珠
  • 台灣設計師的藍海戰場? | 葉瑞珠
  • 從「孫悟空」和「唐老鴨」看文創產業 | 葉瑞珠
  •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 葉瑞珠
  • 漫畫博覽會上看見臺灣錢景 | 葉瑞珠
  • 從兩億到三千萬到一百萬 | 葉瑞珠
  • 「非形之形」----真難懂的抽象藝術 | 葉瑞珠
  • 韓國人無恥修改歷史,我們敢嗎? | 葉瑞珠
  • 從「西田社」布袋戲看文化的「軟實力」 | 葉瑞珠
  • 從【豔陽下的陳澄波】展 看畫的【金錢價值】 | 葉瑞珠
  • 【有史以來最驚人的表演】-----謝春德的【春德的盛宴】 | 葉瑞珠
  • 淺談禾劇場的七種靜默實驗室的【懶惰】篇(下) | 葉瑞珠
  • 淺談禾劇場的七種靜默實驗室的【懶惰】篇(上) | 葉瑞珠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