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科技與藝術結合下的新視覺

                       科技與藝術結合下的新視覺

 

                   聲光效果的「新媒體藝術」

       今年五月九號台北小巨蛋辦了一場「鄧麗君逝世20周年虛擬人紀念演唱會」,鄧麗君在3D虛擬下活生生地出現在舞台上,並且在高科技術的應用下還可連換火紅、橘色、銀白三套禮服。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的「鎮館之寶」是北宋畫家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當然不是真畫,而是把張擇端的原畫放大三十倍,透過投影機把平面靜態的畫作變成動態,這幅巨畫保留了原作的所有特徵,因此可以看到街道、船隻、樹木、建築物,也可以聽到河上縴夫叫號,船舶搖曳行進的畫面,圖上的人物就像真人一樣在眼前出現,這作品台灣也有展出,當時掀起的新聞是可想而知,我們無法了解九百年前宋朝人的生活,透過這動態的畫作,讓人可以想像九百年前北宋首都開封府。

       台北美術館收藏一件作品「入侵美術館」,創作者郭奕臣把飛機飛掠到北美館天花板,然後再伴隨著揚聲器,不斷播放嘶吼的引擎聲音,透過聲音傳達創作者的意念。

        這三個不同形式的藝術表現,都是透過科技而改變形式,這種藝術與科技的結合被稱為「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所包含的領域很大,如果就廣義文創的角度看,那它可分為純藝術類及應用藝術類。

       純藝術類包括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應用藝術則涵蓋建築、動畫、設計、遊戲。

      「新媒體藝術」是運用流行的傳播做媒介,像電視、報紙、海報、廣告告示板等做為畫畫材料,把「概念」放進去,所以它所呈現出來畫面,是一種象徵性,主要是在傳達創作者想表達的「想法」,「想法」是一種抽象性的東西,所以「新媒體藝術」常被強調的是它「科技」的那一面,特別是對於「新科技」的運用與實驗上,「新媒體藝術」作品呈現的方式雖有別於一般傳統的藝術品,但它也是「藝術」的另一種延伸。   

       這種據有聲光效果的藝術,真正讓大家見識到它的魅力,是1995年時,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玩具總動員」是已去逝的蘋果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跟他的矽谷團隊打造出來的,當然「玩具總動員」打開了動畫電影的新市場。

 

           科技改變藝術的樣貌

       在藝術家眼裡任何材料的創作,都是藝術呈現的一部份,只是這種延伸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理解。「科技藝術」在台灣真正有系統的發展是近十幾年的事,但最早可追朔到一九七六年,當時「藝術家」雜誌與「雄獅美術」,對藝術家亞歷山大‧ 考爾德的逝世做報導,這報導用了「科技藝術」一語,這名詞出現雖有起些漣漪,但真正有作品出來,應該要從一九七九年,楊英風與席慕蓉開始,他們以雷射光創作,算是台灣科技藝術的先驅。

       科技藝術進入九0年代後,多元性的藝術思維突破了過去傳統藝術的想法,讓藝術產生多元性,也因此帶動更多元的創作思維。

     「玩具總動員」啟動用計算機運量構圖動畫後,傳統繪畫就轉型用電腦做藝術,電腦繪圖帶出一個全新的市場,這新市場改變藝術家的專利權,藝術不再只是部分行家手裡的專利,現在只需掌握創作軟體工具,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宮崎駿。

       另科技的進步,也讓我們發現梵谷的「星夜」秘密,原來閃爍在畫布上夜光,是顏料年久脫落後畫布露出來的底層顏色。

 

                  科技讓藝術轉彎

       「藝術」是知性產物,「科技」則是以科學、客觀的方法滿足人類的需求,兩者結合不只是趨勢也是藝術發展的一環,這現象不只是藝術家求自我表現,連各國政府都把科技藝術當作是自己國家發展的指標,這從奧運及世博會上的科技展示看出,2008年的北京奧運,中國大陸不只錢花得多,科技與藝術結合下的表演活動,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科技藝術」的定位在於創造「科技新文化」,並且能兼顧藝術文化的特質,藝術與科技近世紀以來,雖然在各自領域有相當程度的進展,但隨著社會多元生態與價值觀的改變再加不斷的創新,「科技藝術」無形變成藝術的主流。

       藝術的創作是無領域也是無國界,科技元素注入藝術範疇,藝術的發展就具有無限可能性,這無限的可能性自然影響藝術家創作的方式與觀點,藝術的概念會全面改寫,是想當然耳的事。

       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儼然是一種現代文化水準發展的象徵,同時也是現代人追求的目標,因為科技與藝術的「互動性」,拉近了人與藝術的距離,這種「互動性」讓「藝術家、作品、觀眾」三者之間的角色改變,觀眾從以前的被動接受,轉變成了主動參與。當藝術成為可以參與的事物後,藝術不在是遙遠的。

       當科技遇上藝術不是轉彎而是改變藝術時,這是一種顛覆,這像1928年,第一部運用了有聲技術的動畫電影(Steamboat Willie)「威利號汽船」,開啟了迪士尼有聲卡通時代,他們在67年後,完成第一部由電腦製作的長篇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每一個藝術都有它可貴的一面,每個時代所呈現不同的藝術風格,除了顯示時代的包容性之外,也是展現創作者的文化自覺,當藝術與媒體、音樂、文學、戲劇、科學,產生對話後,藝術已經不再是純藝術了,而是具有社會目的及時代象徵意義了。     

 

 

 

『如果能許一個願』鄧麗君20週年虛擬人紀念演唱會---取自網路

 

       清明上河圖(清院本)---取自網路

 

          「入侵美術館」創作者郭奕臣---取自網路

 

 

                玩具總動員---取自網路

 

樹葉Feuille d'arbre,1974年 亞歷山大‧ 考爾德作品---取自網路

 

華特神情專注地繪畫《威利汽船》中的米奇--取自網路


其他文章
  • 林正儀的世界故宮 | 葉瑞珠
  • 從杜象的「噴泉」看百年後的「達達」 | 葉瑞珠
  • 從消失的白皮書看新政府的文化政策 | 葉瑞珠
  • 政策下的文創產值與價值 | 葉瑞珠
  • 從奇美「繆斯」談典藏的價值 | 葉瑞珠
  • 藝術生活的素養不在人民而是政策 | 葉瑞珠
  • 只能意會的「前衛藝術」 | 葉瑞珠
  • 【啄木鳥合唱團】唱給您聽 | 葉瑞珠
  • 金融風暴下仍在夯的藝術投資 | 葉瑞珠
  • 從「綜藝節目」談文化部的態度 | 葉瑞珠
  • 邊緣下的台灣藝術拍賣市場 | 葉瑞珠
  • 全球化下的台灣當代藝術 | 葉瑞珠
  • 科技與藝術結合下的新視覺 | 葉瑞珠
  • 春水吹皺的拍賣市場 | 葉瑞珠
  • 被體檢的文化部 | 葉瑞珠
  • 從台北藝博覽會看藝術家 | 葉瑞珠
  • 從台灣文博會看背後現象 | 葉瑞珠
  • 經濟發展下古蹟的命運 | 葉瑞珠
  • 藝術產業下的名古屋城到鹿港龍山寺 | 葉瑞珠
  • 文創興起下城市的再造價值 | 葉瑞珠
  • 從周董的婚禮談「台北機廠」 | 葉瑞珠
  • 從國寶賴碧霞談「傳統藝術」現代意義與價值 | 葉瑞珠
  • 從台中歌劇院談文化政策 | 葉瑞珠
  • 突破框架的創造,談2014台灣的設計師展 | 葉瑞珠
  • 迪士尼到霍夫曼─談「自創」的價值 | 葉瑞珠
  • 從「博物館法」草案,談博物館的商機 | 葉瑞珠
  • 台灣文創的產業路在何方? | 葉瑞珠
  • 從「產業的群架學」談文創的生存契機 | 葉瑞珠
  • 從「金城武樹」看文創帶動的城市行銷 | 葉瑞珠
  • 翻滾吧!台灣的「三金」 | 葉瑞珠
  • 從CERN藝術家的駐村 談「第三種文化」 | 葉瑞珠
  • 從「來自星星的你」看文創可創造的產值 | 葉瑞珠
  • 從顏水龍的「水牛圖」看文化遺產的保存 | 葉瑞珠
  • 「文化創意產業」談「金融挺創意產業」計劃 | 葉瑞珠
  • 從「TEA/超級關係」到【科技藝術】的灰皮書 | 葉瑞珠
  • 文化部這一年做了啥事? | 葉瑞珠
  • 李安是「台灣之光」還是「電影的罪人」? | 葉瑞珠
  • 台灣電影的現象 | 葉瑞珠
  • 「我是歌手」熱,談電視的產業發展 | 葉瑞珠
  • 文創產業是國家的金磚 | 葉瑞珠
  • 從電影「花漾」談文創投資(下) | 葉瑞珠
  • 從電影「花漾」談文創投資(上) | 葉瑞珠
  • 文化國是論壇------- 藝術家要未來 | 葉瑞珠
  • 「藝術銀行」系列探討---「藝術銀行」的人才培訓 | 葉瑞珠
  • 「藝術銀行」系列探討---【藝術銀行】的制度建立 | 葉瑞珠
  • 台灣也有「藝術銀行」 | 葉瑞珠
  • 從「商王武丁與后婦好展」談武丁是什麼樣的王 | 葉瑞珠
  • 舞蹈家許芳宜「生身不息」的演出 | 葉瑞珠
  • 現代怪獸--- 台北雙年展 | 葉瑞珠
  • 台灣設計師的藍海戰場? | 葉瑞珠
  • 從「孫悟空」和「唐老鴨」看文創產業 | 葉瑞珠
  •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 葉瑞珠
  • 漫畫博覽會上看見臺灣錢景 | 葉瑞珠
  • 從兩億到三千萬到一百萬 | 葉瑞珠
  • 「非形之形」----真難懂的抽象藝術 | 葉瑞珠
  • 韓國人無恥修改歷史,我們敢嗎? | 葉瑞珠
  • 從「西田社」布袋戲看文化的「軟實力」 | 葉瑞珠
  • 從【豔陽下的陳澄波】展 看畫的【金錢價值】 | 葉瑞珠
  • 【有史以來最驚人的表演】-----謝春德的【春德的盛宴】 | 葉瑞珠
  • 淺談禾劇場的七種靜默實驗室的【懶惰】篇(下) | 葉瑞珠
  • 淺談禾劇場的七種靜默實驗室的【懶惰】篇(上) | 葉瑞珠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