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迎接新的喜劇世代到來:專訪《達康.come》

  

撰文/郝妮爾

  

        綜觀台灣的喜劇形式,大抵是以「笑鬧」做為主軸,又偏不著重那「笑」,反而加強了「鬧」的力道。端看台灣綜藝節目慣用手法就知道,總是要狠糗來賓,用過度誇張的疑問與驚嘆句來化解尷尬;或者近年來電影主打的「熱門喜劇」,內容經常荒誕到不可思議,彷彿欲承接周星馳的喜劇技巧,卻又無法在內容達到與之相及的深度,因而顯得單薄。

        喜劇表演,形式固然重要,但也絕不能忘記一件事:在喜劇的世界裡,光環是留給現場爆出笑聲的人。喜劇是所有作品當中,最需要將觀眾的笑聲視為劇情的一部分者。劇場尤是——若底下鴉雀無聲,那麼台上人必也尷尬萬分,很難不受影響。

        師法「日本漫才」形式的搞笑劇團《達康.come》,由陳彥達(阿達)與何瑞康(康康)成立。兩人從《魚蹦興業》發跡,因氣味相投,於2013年重新成團,原名《黃金比例》,取自兩人三十公分的身高差距。

        成軍四年,阿達與康康已然帶起台灣一股新的喜劇風氣。《達康.come》將表演切成幾塊:漫才段子、音樂故事、短劇演出、大喜利(一種即席答題遊戲)以及free talk。內容風格多變,兩人在舞台上的地位隨時翻轉,一回兒傻裡傻氣的阿達,可能下一刻就與康康平起平坐閒話家常;或見康康抓起吉他,阿達高聲歌唱,他們將生活的觀察化為歌曲——但真正可貴之處,不光是形式上的豐富,而在於他們的每一則故事、笑料,乃至現場即興的talk互動,都掛記著:「我們這樣說,會不會有人受傷?」

        當然,比較簡單的做法是在下戲以後,抓著某某人的肩膀,說:「不好意思呀,剛剛都是戲劇效果。」讓在台上的自己肆無忌憚,東拉西扯笑倒部份的人;不過「達康」又花了更多力氣去嘗試同理,體貼每一位來看戲的觀眾,為自己說出去的話負上責任。

        理解此事以後,會更加佩服這種喜劇堅持:不低俗,不諂媚,不討好多數,真的需要開上玩笑、也優先拿自己當作靶子,又不笨得過頭。這些努力都一再證明——搞笑是一件困難的事,而讓眾人大笑絕對是數一數二快樂的事。

     

   
 (達康《弄巧成矬》演出劇照|攝影:高秉均)

 

達康,哪來的?

        「我剛進戲劇系的時候⋯⋯想的就是『怎樣才可以賺到錢』?」阿達說。

        喜劇演員,其實不如電影演的那樣,生活總是大起大落,走下舞台才把憂傷顯露,徒留快樂給觀眾⋯⋯。私底下的阿達與康康不過就是平凡的年輕人,經歷過所有人都曾有的迷惘。在北藝大期間同為蔣薇華(Vicky)老師的導演學生,交情才因而日益篤深。

        阿達在求學期間不斷自問:有什麼表演方式是能夠維持穩定的生活,又是自己喜歡的?「我就想說⋯⋯搞笑表演應該可以賺錢吧?」語畢,兩人同時訕笑了一會兒,好像到頭來生活不要太糟,想做的事情還敢放手去做,無論賺錢與否都能夠再走一陣子。

 

 
 (達康.come|攝影:黃煚哲

 

 

     至於康康呢?他在大三那年與阿達一同接觸蔣薇華老師開設的踢踏舞課程,結果一頭栽進去。

   「我原本是運動白癡欸我,」他說:「可是那個時候我真的非常投入踢踏舞,還沒畢業就去日本上課,畢業以後也去芝加哥學了一陣子⋯⋯到現在,也持續做這件事情。」自嘲是從小到大舉凡球類等運動項目無一在行的康康,非常執迷於音樂,自學吉他、詞曲創作,近年更注入大量心血將作品製作成單曲,於每場演出後販售。《達康.come》表演中的音樂元素也是由康康先提供,兩人再一同拼湊出故事的氛圍。他說:「踢踏舞也是節奏很強的舞蹈,如果不是這樣——我應該不會這麼投入吧?」

        喔,這樣講起來,搞笑表演也是很吃節奏的演出形式欸!我說。

        「對。」康康說:「但不是音樂的節奏,是反應的節奏。」

        康康從美國返台不久以後,受阿達邀請至當時的《魚蹦興業》一起做喜劇。那時候,誰只要對這有興趣,都會敞開大門歡迎加入。

        方才說到喜劇極為在乎「反應」的節奏,這一點上,阿達與康康簡直絕佳拍檔。兩人不只對喜劇效果有相同的共識,也深知對方語氣的節奏、反應的快慢,在即興的丟接上渾然天成。因為三十公分的身高差異,更給予觀眾一個極度深刻的印象。於是,面臨當年越做越大的《魚蹦興業》轉型之抉擇時刻,以及諸多人際原因,阿達與康康決定跳出來做自己的劇團。並以「漫才」為主要的表演方式。

        可是——等等,漫才到底是什麼呀?

 
 (《弄巧成矬》演出劇照,達康民歌故事說唱團|攝影:魏聆琄)

   

你有聽過「漫才」嗎?

        十年前,網路平台還不若現今無孔不入的存在,許多資訊也要花很多事情尋找。立志做好搞笑表演,他們必須反覆思索:台灣還缺少什麼樣的喜劇文化,還有什麼事情能夠讓台灣人笑的?

        「剛開始看到漫才的時候,完全不知道那是什麼。只是覺得觀眾怎麼一直在笑啊?還有——雖然我聽不懂日語,可是光是那個氣氛就真的覺得滿好笑的。」阿達說:「雖然也是兩個人站在台上,但那又不像過去常見相聲。我就覺得很奇怪,不是相聲,會是什麼?」

        原來,「漫才」是日本傳統的表演方式,台上兩人,一人嚴肅找碴,一人滑稽耍笨,一搭一唱講出故事。在日本,有的是正規的套數與教學方法。但達康在台灣,只能自個兒努力,去請教專門研究日本戲劇文化的林于竝老師,尋找相關影片、理出一些想法。一路嗑嗑碰碰,不斷改正嘗試。2016年日本藝人拍檔《漫才少爺》訪台,「達康」一遇到機會就跟著他們殷殷詢問,想把過去蒐集到的資料整理清楚,也一口氣歸納了諸多心得,漸漸奠定表演風格。

 
(阿達生日當天演出後劇組在舞台上邀觀眾一起慶生,康康突然吹熄蠟燭讓阿達震驚|照片提供:達康..come)

 

 

不巡迴音樂會,到底都唱些什麼?

        《達康.come》的表演,除了漫才喜劇之外,「音樂故事」也相當受歡迎。自成團以來,每次演出都會安插他們的原創音樂,兩首歌曲搭配一則故事。如是累積,竟也有十來首,於今年舉辦《達康鳥,歪歪飛》音樂會,邀請實況直播紅人「鳥屎」為座上嘉賓,將此視為這三年來音樂故事的集大成之作,一個半小時的演出塞滿音樂、故事與free talk,笑得每個人走出現場都在揉腮幫子。

        常人恐怕以為,搞笑表演所做的音樂會只是徒有其名,借用一點點音樂元素、唱些古怪的歌,再灌滿各種不同的笑料——啊,我原先也是這樣想的,沒想到錯得離譜。

        誠如最開始說的,搞笑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除了要能讓觀眾笑,也要有把握能讓他們靜下來,使「快樂」成為一件有層次的事情。若把台上的即興talk期間視作引起歡笑的制高點,那麼音樂故事就是為能舒緩笑到痛的臉頰,且讓腦袋放鬆,偶爾因為幾句歌詞忍俊不禁,偶爾因為熱烈的氣氛引爆歡聲。

        《達康.come》的音樂不走文青式的浪漫,也沒有那麼多小情小愛,不是悲劇主角、也非聚光焦點,他們把自己放在一個普通人的位置。平時認為端不上檯面的題材都被他們寫進曲裡,諸如台北街頭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一位想念海邊的少年阿宅、在陽明山上逞英勇反成笑柄的狀況⋯⋯。

        過去有一段時間,我看許多藝術作品都會有一個疑問,是否晦澀的題材才夠格稱為藝術?是否憂鬱的人生才能洞見美感?但親身觀賞《達康.come》的演出、看見他們音樂裏頭瑣碎的日常、無比真實的生活樣貌,我開始深信,但凡是能凝聚眾人的目光,無論悲喜憂怒,都共同投注於此時此刻的,就是某種「美」的化身。

 
 (《達康鳥,歪歪飛》演出劇照|攝影:魏聆琄)

悲傷其實有趣

        我說:「其實仔細聽你們的音樂,有些詞都寫得好悲傷啊。」

        關於小小的寂寞、小小的期盼、小小的幻想⋯⋯這些細碎的疼痛,也許無法成為世紀傳唱,不過也肯定撫慰過許多人。畢竟大多數的我們,只有在看電影、偶像劇的時候,才會做一場主角夢,真實人生哪有這麼多戲劇性的場景能拿來哀痛。「達康」的作品接取自生活,而且還是凡人的生活——我們活在廣袤世界當中,再偉大的目標也顯得渺小,付出的努力與時光都不足一提,像是蜉蝣生長,卻把自己的夢想說得彷彿能撐破宇宙——雖然歌詞沒有點破,但我隱隱覺得「達康」唱的就是這麼回事,所以總是一面笑,一面又心酸了起來。

        「達康」聽了不置可否,但這和他們的搞笑表演衝突嗎?當然不。阿達說:「悲傷的事情其實很有趣。」

        他說的當下我默不作聲,但這句話就像鼓棒刷著銅鈸一樣,沙沙——沙沙沙——始終在我心頭迴盪。

        是的,倘若我們永遠是個旁觀者,悲傷的事情時常有趣,有趣的事情也經常悲傷,笑與眼淚難分難捨。可惜我們畢竟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有時很難抽離情緒,所以,喜劇才顯得重要,得以讓人旁觀痛楚,稍微放縱,在那過程中我們是徹徹底底的旁觀者,且能在荒謬的故事當中覺察自己的生命片段。

        他們勢必明白這件事情,才能夠漸漸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因為有了這樣的深度,我才能說:「《達康.come》的演出,我願意一看再看。」


其他文章
  • 郝威爾|攝影集《見山見水》 | 郝妮爾
  • 痛苦的真相,抑或希望的幻象:專訪 柴幸男 | 郝妮爾
  • 不要在他人的期待中迷路:專訪 郭文泰(下) | 郝妮爾
  • 不要在他人的期待中迷路:專訪 郭文泰(上) | 郝妮爾
  • 周東彥與他的夥伴們(下) | 郝妮爾
  • 周東彥與他的夥伴們(上) | 郝妮爾
  • 你所凝視的身體,也正注目著你《女公關》 | 郝妮爾
  • 你的夢流到我的夢裡來《無深睡眠》 | 郝妮爾
  • 把恐懼還給美麗:李育昇《魚身.餘生》明日臨演計畫 | 郝妮爾
  • 所有的美好都因其有限《生命無限好》 | 郝妮爾
  • 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29th澳門藝術節《洄游》 | 郝妮爾
  • 哀而不傷《死死免了米》:專訪導演洪千涵、演員賴玟君 | 郝妮爾
  • 王嘉明與他的書房 | 郝妮爾
  • 生而逢時,所以《一零》:專訪梁基爵X蔡明亮 | 郝妮爾
  • 在隱身之前:專訪導演 許哲彬 | 郝妮爾
  • 激起流水的頑石:專訪舞台監督 張仲平(Dino) | 郝妮爾
  • 我的願望,就是你的願望能實現——秋野芒劇團的旅行 | 郝妮爾
  • 為你竭盡心意的謊,搭建無比真實的台:舞台設計李柏霖 | 郝妮爾
  • 迎接新的喜劇世代到來:專訪《達康.come》 | 郝妮爾
  • 內心種一棵孤獨的大樹: 專訪《女節》策展人朱倩儀 | 郝妮爾
  • 最棒的事情,都是你相信以後才發生的: 製作人陳汗青 | 郝妮爾
  • 對於自己的存在,有幾分把握?——窮劇場《親密》整排 | 郝妮爾
  • 讓幻影成真的魔法師:專訪音樂人柯智豪 | 郝妮爾
  • 知道你悲傷,所以不問為什麼不哭《再一次,美麗人生》 | 郝妮爾
  •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專訪演員 蔡佾玲(小俏) | 郝妮爾
  • 來嘛,我們回嘉走一趟:嘉義藝術節策展人 吳季娟 | 郝妮爾
  • 落地生根花自長,一往而深是台灣:專訪表導演者 卡霞 | 郝妮爾
  • 三個小王子,共同孵育一朵玫瑰花:專訪明日和合製作所 | 郝妮爾
  • 是無數的偶然,引領我至此刻的必然:專訪演員 姚坤君 | 郝妮爾
  • 演員,是最初與最後的依歸:專訪 單承矩 | 郝妮爾
  • 受傷的小孩最後都長大了——專訪波蘭劇作家 瓦恰克 | 郝妮爾
  • 每顆燈都藏著亮起的祕密:專訪燈光設計劉柏欣(小四) | 郝妮爾
  • 從常理脫軌的幸福人生──專訪演員 呂曼茵 | 郝妮爾
  • 是誰殺了死刑犯:褶子劇團《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 郝妮爾
  • 一萬個實現願望的方法──專訪 梅若穎 | 郝妮爾
  • 要把陰影都看見,才能畫出一顆完整的月亮:專訪黃健瑋 | 郝妮爾
  • 扭緊心弦,彈奏一段悠揚─專訪演員 李劭婕 | 郝妮爾
  • 若讓身心成為河流,就能站在海的彼端--專訪 韋以丞 | 郝妮爾
  • 迷失,也是活著的證明──專訪演員 王肇陽 | 郝妮爾
  • 既已深根,願能長青──專訪劇場演員Fa | 郝妮爾
  • 倔強如水,韌性若風──專訪演員 朱芷瑩 | 郝妮爾
  • 願所有人都能保有骯髒的秘密──觀《利維坦2.0》 | 郝妮爾
  • 鑿開裂縫,讓光竄入──專訪導演符宏征 | 郝妮爾
  • 用力拿起,再溫柔輕放——觀《招待》 | 郝妮爾
  • 那些角色,將我帶到遠方──專訪演員 安原良 | 郝妮爾
  • 為眾聲喧嘩開一處靜謐──專訪 黃郁晴 | 郝妮爾
  • 通俗與深度不該是二擇一的選項:《當你轉身後》 | 郝妮爾
  • 心無旁鶩的此刻,就是我終將抵達的未來 | 郝妮爾
  • 尋找舞台,不必因襲前人路──專訪演員 彭子玲 | 郝妮爾
  • 別讓世界決定妳的樣子:專訪演員 王安琪 | 郝妮爾
  • 一朵花是為了綻放而生:專訪演員 余佩真 | 郝妮爾
  • 對旁觀者質問:阮劇團 X 流山兒★事務所《馬克白》 | 郝妮爾
  • 老派之必要不必要:我城劇場《我記得》 | 郝妮爾
  • 《服妖之鑑》除了劇場,沒有任何地方可以把這故事說好 | 郝妮爾
  • 台灣劇場文化的觀察筆記(一) | 郝妮爾
  • 四把椅子劇團新作:《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 | 郝妮爾
  • 「劇場妖姬」的育兒筆記:專訪演員 王世緯 | 郝妮爾
  • 演員,是時間磨成的一粒沙──專訪謝盈萱 | 郝妮爾
  • Something Rotten!百老匯全新音樂劇 | 郝妮爾
  • 如果寂寞跟我的身體一樣大:觀賞《解》讀劇 | 郝妮爾
  • 《不笑到彎腰,不讓你回家》──專訪魔梯形體劇場團長 | 郝妮爾
  • 我不是你的魁儡:2015狂想劇場新作《解》 | 郝妮爾
  • 愛是熱,被愛是光──專訪劇場演員吳柏甫 | 郝妮爾
  • 擰出台灣土地的靈魂──專訪劇作家簡莉穎 | 郝妮爾
  • 藝術,只是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 走訪「大蘋果」紐 | 郝妮爾
  • 《劇本農場》計畫啟動,為自己的土地寫故事 | 郝妮爾
  • 〈一趟花開的旅程〉:專訪王榆丹的「日本舞踊」之路 | 郝妮爾
  • 〈一生懸命,絲絲入戲〉 :專訪偶戲導演「石佩玉」 | 郝妮爾
  • 〈拾蒂˙首部曲〉:開啟台灣版《陰道獨白》的扉頁 | 郝妮爾
  • 劇場,這輩子最美好的事 ──專訪藝術行政:曾瑞蘭 | 郝妮爾
  • 從他眼裡流出來的光:劇場攝影師-林政億Terry  | 郝妮爾
  • 我們歌唱,在旅行的路上:慢島劇團《月孃》 | 郝妮爾
  • 《窮劇場》一股不斷趨進的的力量 | 郝妮爾
  • 「娩娩工作室」出生,是為替你講一個故事 | 郝妮爾
  • 「黃大魚兒童劇團」擦亮童年的神燈 | 郝妮爾
  • 留下來,或者讓劇場跟著你走 | 郝妮爾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