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撰文/ 郝妮爾
負責2017嘉義藝術節的吳季娟,是台灣許多藝術團隊最強大的靠山。打從她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開始,就陸續協助有夢想、有執行力的學生成團立案,給予未來建議,並且擔綱製作人角色親自指揮。近年成立了的工作室:「藝外創意」,拉攏各方人才,讓能力範圍不囿限於校園一方,而是跨足全台。
過去有一段時間,會聽人半開玩笑地說:濁水溪以南是台灣的文化沙漠,所有嚮往藝術的年輕學子都往北部跑,故鄉成為他們的驛站,而非深根的所在。可是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像是迴游的魚,停棲在長大的城市。讓藝術的網絡遍佈,其中不乏吳季娟當年深深期許、輔助的團隊。
這個夏天,吳季娟登高一呼,邀請團隊聚首嘉義,一是做戲,二是玩耍。藝術哪裡是這麼文鄒鄒的事情?你走進戲院、我踩上草皮、他手捧咖啡靠著老店座椅,好戲隨處上演。有些演出還不怕你兩手空空,且聽他們大聲招呼:「這裏看表演免費唷——」就怕你一不小心要錯過這麼多好康啦!
「民雄的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已然成為南部表演藝術的指標之一,可是路程僅僅半鐘頭的嘉義市呢?」從小在嘉義長大的吳季娟說。近年她發現這裏越來越不一樣,過去幾十年來她接受台北藝術的餵養,始終沒有把家鄉放下,意外的是,有此想法的不只她一個人,七年級生壯遊回「嘉」創業,特色咖啡館林立,或是政府經營藝文場所的方針有成,使得今日的嘉義市隨處一望都是個說故事的好地方。
今年嘉義藝術節,把表演形式從嚴肅的市政府音樂廳往外延伸,從展覽館、咖啡廳、到戶外大草皮,像是個熱鬧嘉年華會,不再拘泥「看戲是文青嗜好」的刻板印象,讓藝術在整個市中心遍地叢生。
(2017嘉義藝術節策展人 吳季娟,同時也是許多新興團隊的推手、製作人|攝影:郝御翔)
你有你的專業,我有我的擔當
三年前曾有一次負責嘉義市戲劇節的經驗,是季娟首次獨當一面與政府部門打交道。兩者不同領域合作起來,總是比較容易產生摩擦,特別是公部門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時常無法配合劇場的常態作息。今年再次合作,本來她內心稍有不安,未料卻是個全然不同的體驗!
「這次合作的嘉義市文化局表演藝術科陳科長,很年輕、而且有想法,也非常信任我。」季娟說。現年三十來歲的陳雍杰科長亦是生於嘉義,高中畢業以後輾轉流連不同的城市就學、工作。如今回到故鄉服務,當務之急不是做一番「大事業」來顯現長才,而是從細微處入手,發覺本地之美。
他們兩人都明白嘉義市長期以音樂文化為城市主流,過往將音樂、戲劇、舞蹈的活動分開舉辦,著實分散觀眾的目光。季娟很早就有這樣的點子:希望能夠結合三種表演藝術型態,一齊綻放!這樣的想法終於在今年獲得肯定。
陳雍杰科長說:「我的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把活動辦好。至於錢、或者行政方面的問題,我們都可以再去克服。」對他來說,人的合作本是在建立互信的前提之下,他將活動內容規劃的專業領域交由吳季娟,且為了能讓她心無旁騖的行事,有許多經費質詢、或者高層對於成果績效的疑慮,他也一肩擋下。
(明日和合製作所《做一頓飯》∥照片提供:嘉義藝術節)
諸多小戲一網打盡
吳季娟與陳雍杰有志一同,要讓藝術在此深根,必得先讓嘉義人習慣這城市的藝術味兒,若老是邀請經典大戲,一來經費吃緊,二是票房有限,不如從有意思的小細節出發?
比方說嘉義市有一間小餐館名「筷趣大飯店」,是為一處老式建築,內鋪木質地板,餐點質樸溫暖,季娟靈機一動、邀請年輕創造力十足的「明日和合製作所」於此處搬來他們的展演作品《做一頓飯》,讓觀眾不只「看戲」,同時成為「戲劇」的一個元素,使日常瑣碎零碎的烹飪動作展現詩意與靈光;或者網羅三四家咖啡店、來一場「漫才快閃秀」,邀請笑死人不償命的搞笑團體「達康.come」進駐,哪怕店面狹小、有些根本只坐得下六七人,但能拉一再近觀眾距離,凝聚笑聲、用不同的視角面對表演者,對嘉義來說也是一個嶄新的體驗。
此次的藝術節,是讓當地人相信自己的土地原來有這麼多的可能!而非野心勃勃的邀請國際劇作、動輒千百人的觀眾目標,卻曇花一現地來去無痕。當然,也不只邀請外地劇團,同時讓長期於本地經營的團隊齊聚。是故,雖然這是一場嘉義市當地的藝術節活動,卻也是一個能彙整台灣各方藝術風格節目的所在。
(「達康.come」漫才團體∥照片提供:嘉義藝術節)
這是一個夢想沒有成真的故事
無論是此刻的藝術節、或者過往所培力的團隊,吳季娟始終都讓自己站在舞台的背後,把名字縮得小小得佔在節目單的其中一行。眼下這一切,看似也無法使她大富大貴、頂多生活暫且無虞;又無法讓她沾得一名一利,畢竟聚光焦點仍多是舞台上揮汗的藝術家。那她圖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自認幽默地問她:「難道只是因為『愛』嗎?妳對於表演藝術真的這麼無私無悔?」
「我可以告訴你為什麼,」季娟頓了一會兒,接著說:「我小時候一直想成為一個舞者。」
原來她從小習舞,跳到國中一年級考舞蹈班,有個評審老師在面試後拍拍她的肩,道:「妳跳得很好,可是妳考不上。」評審並無惡意,只是想讓他有個心理準備,告訴她:「因為妳太胖了。」
她沒因此想過要減肥,反而繼續加把勁跳舞,即便沒被選入舞蹈科班,依舊學習不輟,每週一三五是練基本功,六日則是現代舞訓練。跳舞能讓她忘記自己,以及這個世界是如何對待像她這樣的女子。
「後來考進北藝大,表演基礎課的羅北安老師還跑過來跟我說:『我都可以跳芭蕾了,妳不要放棄。』」季娟笑著說,她從來沒有放下舞蹈,哪怕再多人出言勸退。
最後,讓她不得不停止這一切的,是大三年那年發現椎間盤突出。「那個時候的我站不住,也坐不久。才意識到,原來我巨大的身體已經無法承受我這樣跳舞⋯⋯」
椎間盤突出曾經一度嚴重到她有整整半年的時間坐在輪椅上,那半年她在北藝大戲劇系助教的工作依然持續,對戲劇懷抱著熱情的學生陪伴她度過最艱苦的時光,她形容那是一群「陪我重新站起來的人。」不是象徵上的意思,是實際上的狀態。她當下明白自己必須放棄從小的夢想,同時心意篤定的想陪著那些還能做夢的人走下去。
(攝影:郝御翔)
比起踽踽獨行,我想結伴同樂
如今回望她所做的一切,她時常只想著——「生活過得下去就好,比起一個人走在前面,我更想要『共好』,當初也是因為有很多人帶領我走到今天這一步⋯⋯」她數著過去帶著一無所知的她進媒體圈的前輩、鼓勵她的師長、毫無保留信任她的學生,當然,也包括她自己。即便夢碎,也要把碎片拾起,將割傷人的稜角磨去,把對表演的慾望轉化為陪伴的動力。
吳季娟的專業與歷年來累積的人脈、固然讓她在活動承辦上加分許多。但能讓這個藝術節與眾不同、不僅是因為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她也深愛著這個從小長大的城市。見她伸手掏出筆記本,畫一個圈表示嘉義火車站,以此為中心位置,一邊繪製地圖、一邊介紹前站的美食餐館,說她學生時期沒事就往嘉義文化公園跑,鐵道藝術村要從後站出來、走沒幾分鐘就能看到了⋯⋯。
她擱筆緩緩抬頭,說道:「藝術要在南部發芽,一開始大家都會覺得孤立無援。」季娟說:「但我們相信未來,所以不急著一時。」
兒時夢想的那個未來並沒有成真,可是更多美好的事情也正在發生。是嘉義的土壤餵養出她對藝術的熱愛,這份愛再多年以後迴流到原鄉,替今年藝術節的開幕揚起號角。●
(攝影:郝御翔)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