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撰文/郝妮爾
2016 流山兒★事務所 登台合作
上一次去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看戲,是2013阮劇團的《熱天酣眠》。一見傾心,沒想到能把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改編的這麼本土且依然活潑有趣。那是我第一次看整齣都是台語對話的戲,不過一點問題都沒有,直到現在,我想到劇中某些片段還是會笑得樂不可支。
阮劇團的努力有目共睹,紮根嘉義,深入地方學校教授表演藝術;或者接連幾年舉辦的《劇本農場》,將表演藝術的價值聚焦在最初的劇本上面,提升劇作家的高度,以及年復一年的演出作品呈現。阮劇團已然不僅是「地處嘉義的劇團」,而漸漸成為台灣表演藝術文化的重要支流。
這也是何以七月底在嘉義的演出《馬克白》,幾乎是售票時間一到,就搶購一空,甚至連後來的加演場次,都一票難求。在人口與戲劇作品密度如此之高的台北,為了宣傳,大夥勞心勞力,也未必能見如此之盛況。有許多人不辭辛勞北下南上,專程看一齣戲,除了是信任阮劇團的作品,也對這位遠從日本到來的導演流山兒祥及其團隊(流山兒★事務所)備感期待與興喜。長期與國際交流,藉由不同文化擦出的火花,使同樣的劇本同樣的作品有截然不同的風格呈現。
(阮劇團 X 流山兒★事務所《馬克白》演出劇照。照片提供:阮劇團/攝影:黃煚哲)
日本文化的表演力度
巧合的是,2015年關渡藝術節也邀請了一個:日本團隊子供鉅人劇團(Kodomokyojin),其作品亦是改編莎士比亞的《馬克白》(作品名稱為:《逐電100W・ロード100Mile(ヴァージン)》)。雖說改編形式大不相同,但此次觀賞阮劇團與流山兒★事務所合作的《馬克白》,油然升起一股熟悉之感。這是來自於日本文化中一種融合力與美的表演節奏,像是響板一樣清脆,每個動作與對話絲毫不拖泥帶水,堅定且專注的移動。若未親眼目睹實在難以言傳,每次看日本團隊的演出都有這樣的感覺,好像要把表演的力度具體成數字的刻度,精準到能聽見演員在舞台上:咖搭、咖搭──每個動作都貼合那層隱形的模具中,如此確實、俐落。相較之下,因為本次演出的演員是在台灣號召海選,而台灣的表演指導也許偏向西方那種即興的、情緒上的磨練多一些,導致本次演出既可看見導演所安排的節奏張力,同時發現台灣演員獨有的表演方式。此種結合一則喜,一則憂。喜是欣然看見各種異國元素之融合,憂是疑惑演員在負擔角色情緒的同時,是否還能達成導演希冀的表演力度?
不堪負荷的身體能量?
這個提問恰好是我在本次演出中看到的一個缺憾。
誠如節目單上,流山兒導演所說的,他想要讓這27個年輕演員「歌唱、舞蹈、武打」,結合各種動作場面,建構豐富熱鬧張力十足的一齣戲。可惜的是,無法知曉是短短六周的排戲時間無法讓演員恰如其分的控制自己的身體,抑或一直以來的演員訓練就非力主身體表現,在激烈的武打戲過後,看見理應陣亡的「屍體」喘著大氣,抑或在尾聲終於被「刺死」的馬克白本身,胸口起伏之劇烈,讓我懷疑此人是否隨時都準備來個絕地大反攻?另外像是不斷出現的嘶吼對話、因其巨大而無法控制的音量,讓台詞變得模糊分岔……。這樣的評論也許過於苛刻,觀者第一時間心想的也許是:「啊──多麼敬業的一群演員。」不過,一但出現這樣的想法,也正表示觀眾出戲了,僅能感受到演員的疲倦以及透支,由此從方才的武打場面中分心了。實屬可惜。
(阮劇團 X 流山兒★事務所《馬克白》演出劇照。照片提供:阮劇團/攝影:黃煚哲)
九位女巫登場
然而,把目光放得遠一些,此次的流山兒的《馬克白》將莎劇中的三個女巫,次方為九個,這九位女巫是我在此戲當中最喜歡的配置。本戲安排的幾首歌舞橋段,大部分的歌聲都是來自女巫之口,九位音質不同的演員佐以坂本弘道設計的音樂,曲聲一出,抖落我一身疙瘩,將原本鬼魅、陰森的情緒推到極致,其聲溫柔悠揚,卻帶著看穿未來的眼神對著觀眾歌唱。九位中有三人飾演原劇中說出預言的女巫、三位馬克白家中的侍女、另有些許人客串宴會上的賓客,不過無論在什麼時間、場合出現,她們總是已經看見結局的笑容不懷好意的潛伏各處,或者成群結隊,或者零星四散,但只要有女巫現身的地方,該場戲就像是被放置在懸崖邊上,緊勒觀者的心,吐一聲大氣都不敢,就怕突然之間有什麼大事發生。這樣懸而未決、幽幽森森的氛圍,著實精彩。
(阮劇團 X 流山兒★事務所《馬克白》演出劇照。照片提供:阮劇團/攝影:黃煚哲)
來自沖繩的女人:沒關係,這與你無關
整齣戲雖以改編之名登台,不過整體脈絡大抵按照原作劇本行徑,除了將部分段落安插以歌舞形式呈現,人物、情節的關係配置,並無重大改動。唯有一個特別的角色出現,而這個角色幾乎可以說是成為整齣戲的靈魂背景、為《馬克白》下了新的註解。那就是在最開始,以及中間僅僅出現兩次--「沖繩的女人」。
沖繩人不大喜歡稱自己為日本人。受到二戰影響,戰爭結束後美軍依舊住紮此地,日本政府無從干涉,雖允許沖繩上有日本國旗,但是美國軍人於沖繩土地上的暴行(強暴婦女、輕視本地人……)惡行惡狀所在多有,日本也有多篇文本作品書寫此事。歷經幾十年的高壓監控,即便美軍撤退,依舊無法撫平沖繩人巨大的創傷,而同樣身為日本的國民,卻彷彿是兩個不同國族人的命運。
戲中「沖繩的女人」彷彿泰然自若的敘述自己被強暴之種種,還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覺得愧疚」,因為這真的跟「你們」一點關係都沒有,「你們可以繼續安心吃飯、享受自己的人生……」此話到了最後,雖表面上字字句句都在說著「與你無關」卻又刀刀見血的詢問:「你怎麼能冷眼旁觀」?以至於鴻鴻替此戲加註的那句台詞在最後被放到最大:「國家會殺人,人也會殺人,但是你不用擔心,你不會殺人就好。」
這句話不禁讓我想起同樣也是鴻鴻翻譯過的劇本:《遠方》(Far away),由英國劇作家卡瑞‧邱琪兒(Caryl Churchill)所做。以三幕劇形式呈現,由女孩Joan為主角,敘述Joan還是個女孩的時候發現了某個秘密,卻被阿姨再三告誡去無視、不要理會,在這樣的成長之下,成為一個替死刑犯製作帽子的設計師,在乎自己帽子的精美程度勝過質疑那些人為何要死,逐步走向醜惡世界的共犯中。
在這齣《馬克白》裡,正是因為加入了一開始沖繩女人的角色,使接下來的殘殺、暴力、死亡,都均等的施予每個角色的肩頭,仇恨之所以發生,即便只是一個扒著晚飯看電視新聞的上班族,也責無旁貸。
(阮劇團 X 流山兒★事務所《馬克白》演出劇照。照片提供:阮劇團/攝影:黃煚哲)
綜觀全戲,瑕不掩玉,大器的舞台、強烈又簡約的服裝造型、華麗又從容的武打舞蹈場面,非得一提的是四位現場樂師:大提琴、吉他、薩克斯風與Keyboard手,許久未見台灣能夠搬出這麼好看的現場樂集合,如果真要說有什麼缺點,大概就是大提琴樂師的撥弦、與拉弦實在太迷人,常常一不注意就直勾勾的看著樂手表現,望得出神。
●
------------
(另,如果對沖繩的歷史有興趣者,強烈推薦山崎豐子所寫的《命運之人》(運命の人),2012改編為電視劇,節奏明快緊張,考據亦深,好看得要命。)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