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生而逢時,所以《一零》:專訪梁基爵X蔡明亮

撰文/郝妮爾


  去年於香港「新視野藝術節」的節目《一零》,是由香港藝術家梁基爵統籌,從音樂設計、空間佈景、觀眾流動的路線一手包辦,並且結合蔡明亮的影像畫面來做呈現,稱其為「媒體裝置音樂會」的大型作品。

  梁基爵的作品素來以新穎、創意、含藏「未來感」著稱,而蔡明亮的鏡頭感則緩慢凝滯。別說觀眾是帶著全然的未知入場了,就連兩位藝術家也全然不知這樣的合作會有怎麼樣的成果?

  「可是看完之後我非常開心,」蔡明亮說:「我樂見自己的作品能夠被這樣處理。」

  2017年十二月,《一零》即將來台,這場聽覺視覺的雙重感官衝擊,乃至全身浸淫於空間幻化的奇異旅行,將於淡水雲門舉場重新啟動。


(2016《一零》香港演出劇照|照片提供:藝外創意有限公司)

  

合作的默契,來自不合作的堅持

  
  「人家都說合作最怕的是跟對方溝通不順,可是我們——」梁基爵指身旁的蔡明亮,說:「我們根本不溝通。」語畢,二人大笑。

  最初,是香港的知名歌手暨製作人黃耀明引介,牽起蔡明亮與梁基爵,這看似白天與黑夜、亙古與未來,全然不搭調的組合,能引出什麼火花?

  二人的合作起源有兩個「好在」,好在梁基爵無所畏懼,未知與創見最能激發他的音樂;好在蔡明亮看準了彼此間的不同,開宗明義就說:「之前,我是沒聽說過你;之後,我也不打算配合你。」他半是玩笑半又認真地說:「總是該體恤我這老人家吧?過去我不曾為任何人改變,如今也不為了你改變。同樣的,你別配合我,做你想做的音樂。」  

  蔡明亮說到做到。當他終於完成了第一支影片傳給梁基爵——影片內容不外乎繞著他近年關懷的三大核心:廢墟,牆壁,李康生——然而畫面實在過於安靜,梁基爵詢問:「導演,能否拍一些會『動』的東西?」蔡明亮回信:「不行。」僅此二字,結束對話。

  
  然而雖說不必改變,也終歸是從對方工作的方式中找到默契。梁基爵發現其畫面中細緻而隱微的生活感,而蔡明亮也感受到對方作品中的轉變、並能於下一次丟過去的影像作品中予以呼應。「不溝通的意思不是不理他,他做的嘗試我都看在眼裡,我也相信我給的畫面他能夠妥善運用。」蔡明亮說。他一直到首演現場,才和其他觀眾一樣魚貫入內,盡情享受這場音樂盛宴。他將自己的影像視為食材,任其調味烹煮,偶爾想出點主意比手畫腳,梁基爵也不會客氣地堅守自己的藝術原則到底。

  

 

(蔡明亮與梁基爵|照片提供:藝外創意有限公司|攝影:李欣哲)

 

要滿足觀眾?那太容易了


  這樣「不溝通」的合作為什麼能夠成功?雖說在藝術風格人,是南轅北轍,但就創作價值觀上,他們都有一個核心在,就是「誠實」。
梁基爵早期也做主流音樂,「說真的,你要滿足觀眾嘛,那真的太容易了。」蔡明亮亦是。兩人不是純為自己服務的藝術家,而是能夠都足夠洞悉自身,能夠不迎合、不討好市場。每一次蔡明亮的新作推出,總有記者要問:「蔡導拍這部電影,不怕有人看不懂嗎?」他反問:「那你看得懂嗎?」對方點頭,他再問:「既然你自己看得懂,那為什麼要揣測別人看不懂呢?」對方啞口。

  然則無論是梁基爵或是蔡明亮,都清楚自己的作品並非主流,看完之後總有人急迫地詢問「意義」為何?可是——「那不關我的事呀。」蔡明亮說:「看戲、看展覽、看電影,都是這樣!你愈柔軟的人會愈享受,真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帶回家慢慢消化,而不是在看得過程當中就反覆推敲詰問。」

  對梁基爵來說,蔡明亮的影像起初是一道謎底,漸漸成為一則故事,後來則成為答案本身。

  創作者從來不在作品中交出答案,因為答案是死的,問題是活的,答案是反覆變更的,而問題是經得起千錘百鍊的。待整場演出結束後,觀眾的心頭冒出無限的驚喜、迷惑、恍惚,又或者掀起一些過往的記憶片段,這種種的情感正是最後使《一零》成為一場完整演出的關鍵。



  

(新媒體音樂創作者 梁基爵|照片提供:藝外創意有限公司|攝影:李欣哲)

 

事到如今,要不跨界還比較難吧?

  再說到現今台灣最流行的「跨界」二字。梁基爵笑著說:「現代的作品,要能不『跨界』,應該還比較難吧?」特別是音樂。由於他的作曲風格多變,能夠輕易進出影視廣告配樂、也不斷創造新穎的樂器。他的作品不應以「電子樂」片面地稱之,但現今又無法找一個更精準的名詞定義,只好姑且稱其為「新媒體」音樂。新媒體,顧名思義是運用電腦、網絡等科技的創作。然而所謂的「新」,日久也舊,所謂的未來眨眼就成為此刻。

  梁基爵看似標新立異,作品不拘格套,然其真正關心的也是此時此刻的時代脈動。我問他創作者與土地之間的關聯為何?在創作時是否有意識地將土地與時代的情感連結?他說:「不需要。因為無論如何,一定會(與土地)有關係的。」因為藝術是生活,是與人的連結,是對一己居住之所得觀察與留戀。即便不強烈地將時事放置近作品當中,回頭來看,生活的情感已自動埋進作品的血肉當中。

    


(蔡明亮與梁基爵|照片提供:藝外創意有限公司|攝影:李欣哲)
 

生而逢時,所以《一零》


  是故,還需談什麼跨界?生而為人我們總是不斷地跨越與嘗試,大部份的日子都在舊有的風景中,品嚐此刻的新,都在流逝的時間當中,把握過往的「舊」。《一零》是蔡明亮以他舊有的風格,沈著緩慢地敘事;梁基爵以變換萬端的音樂風格予以這場演出新穎的閱聽享受。

  
  對於兩人的合作,蔡明亮幽幽地說:「要是生在過去,我們這樣的組合是見不到的。」梁基爵點頭應和,聽他繼續說:「可是現在,一位雕刻家不必只做雕刻,而一個電影導演也不需要只拍電影,我們活在的這個時代,能夠接受更多可能,也被世人以更多元的方式所接受。」

  生而逢時,所以《一零》。梁基爵與蔡明亮的合作碰撞,是這個時代砥礪出的作品,而今虛左以待,敬邀觀眾走進雲門劇場,體驗這影像與音樂的奇幻旅程。


其他文章
  • 郝威爾|攝影集《見山見水》 | 郝妮爾
  • 痛苦的真相,抑或希望的幻象:專訪 柴幸男 | 郝妮爾
  • 不要在他人的期待中迷路:專訪 郭文泰(下) | 郝妮爾
  • 不要在他人的期待中迷路:專訪 郭文泰(上) | 郝妮爾
  • 周東彥與他的夥伴們(下) | 郝妮爾
  • 周東彥與他的夥伴們(上) | 郝妮爾
  • 你所凝視的身體,也正注目著你《女公關》 | 郝妮爾
  • 你的夢流到我的夢裡來《無深睡眠》 | 郝妮爾
  • 把恐懼還給美麗:李育昇《魚身.餘生》明日臨演計畫 | 郝妮爾
  • 所有的美好都因其有限《生命無限好》 | 郝妮爾
  • 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29th澳門藝術節《洄游》 | 郝妮爾
  • 哀而不傷《死死免了米》:專訪導演洪千涵、演員賴玟君 | 郝妮爾
  • 王嘉明與他的書房 | 郝妮爾
  • 生而逢時,所以《一零》:專訪梁基爵X蔡明亮 | 郝妮爾
  • 在隱身之前:專訪導演 許哲彬 | 郝妮爾
  • 激起流水的頑石:專訪舞台監督 張仲平(Dino) | 郝妮爾
  • 我的願望,就是你的願望能實現——秋野芒劇團的旅行 | 郝妮爾
  • 為你竭盡心意的謊,搭建無比真實的台:舞台設計李柏霖 | 郝妮爾
  • 迎接新的喜劇世代到來:專訪《達康.come》 | 郝妮爾
  • 內心種一棵孤獨的大樹: 專訪《女節》策展人朱倩儀 | 郝妮爾
  • 最棒的事情,都是你相信以後才發生的: 製作人陳汗青 | 郝妮爾
  • 對於自己的存在,有幾分把握?——窮劇場《親密》整排 | 郝妮爾
  • 讓幻影成真的魔法師:專訪音樂人柯智豪 | 郝妮爾
  • 知道你悲傷,所以不問為什麼不哭《再一次,美麗人生》 | 郝妮爾
  •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專訪演員 蔡佾玲(小俏) | 郝妮爾
  • 來嘛,我們回嘉走一趟:嘉義藝術節策展人 吳季娟 | 郝妮爾
  • 落地生根花自長,一往而深是台灣:專訪表導演者 卡霞 | 郝妮爾
  • 三個小王子,共同孵育一朵玫瑰花:專訪明日和合製作所 | 郝妮爾
  • 是無數的偶然,引領我至此刻的必然:專訪演員 姚坤君 | 郝妮爾
  • 演員,是最初與最後的依歸:專訪 單承矩 | 郝妮爾
  • 受傷的小孩最後都長大了——專訪波蘭劇作家 瓦恰克 | 郝妮爾
  • 每顆燈都藏著亮起的祕密:專訪燈光設計劉柏欣(小四) | 郝妮爾
  • 從常理脫軌的幸福人生──專訪演員 呂曼茵 | 郝妮爾
  • 是誰殺了死刑犯:褶子劇團《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 郝妮爾
  • 一萬個實現願望的方法──專訪 梅若穎 | 郝妮爾
  • 要把陰影都看見,才能畫出一顆完整的月亮:專訪黃健瑋 | 郝妮爾
  • 扭緊心弦,彈奏一段悠揚─專訪演員 李劭婕 | 郝妮爾
  • 若讓身心成為河流,就能站在海的彼端--專訪 韋以丞 | 郝妮爾
  • 迷失,也是活著的證明──專訪演員 王肇陽 | 郝妮爾
  • 既已深根,願能長青──專訪劇場演員Fa | 郝妮爾
  • 倔強如水,韌性若風──專訪演員 朱芷瑩 | 郝妮爾
  • 願所有人都能保有骯髒的秘密──觀《利維坦2.0》 | 郝妮爾
  • 鑿開裂縫,讓光竄入──專訪導演符宏征 | 郝妮爾
  • 用力拿起,再溫柔輕放——觀《招待》 | 郝妮爾
  • 那些角色,將我帶到遠方──專訪演員 安原良 | 郝妮爾
  • 為眾聲喧嘩開一處靜謐──專訪 黃郁晴 | 郝妮爾
  • 通俗與深度不該是二擇一的選項:《當你轉身後》 | 郝妮爾
  • 心無旁鶩的此刻,就是我終將抵達的未來 | 郝妮爾
  • 尋找舞台,不必因襲前人路──專訪演員 彭子玲 | 郝妮爾
  • 別讓世界決定妳的樣子:專訪演員 王安琪 | 郝妮爾
  • 一朵花是為了綻放而生:專訪演員 余佩真 | 郝妮爾
  • 對旁觀者質問:阮劇團 X 流山兒★事務所《馬克白》 | 郝妮爾
  • 老派之必要不必要:我城劇場《我記得》 | 郝妮爾
  • 《服妖之鑑》除了劇場,沒有任何地方可以把這故事說好 | 郝妮爾
  • 台灣劇場文化的觀察筆記(一) | 郝妮爾
  • 四把椅子劇團新作:《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 | 郝妮爾
  • 「劇場妖姬」的育兒筆記:專訪演員 王世緯 | 郝妮爾
  • 演員,是時間磨成的一粒沙──專訪謝盈萱 | 郝妮爾
  • Something Rotten!百老匯全新音樂劇 | 郝妮爾
  • 如果寂寞跟我的身體一樣大:觀賞《解》讀劇 | 郝妮爾
  • 《不笑到彎腰,不讓你回家》──專訪魔梯形體劇場團長 | 郝妮爾
  • 我不是你的魁儡:2015狂想劇場新作《解》 | 郝妮爾
  • 愛是熱,被愛是光──專訪劇場演員吳柏甫 | 郝妮爾
  • 擰出台灣土地的靈魂──專訪劇作家簡莉穎 | 郝妮爾
  • 藝術,只是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 走訪「大蘋果」紐 | 郝妮爾
  • 《劇本農場》計畫啟動,為自己的土地寫故事 | 郝妮爾
  • 〈一趟花開的旅程〉:專訪王榆丹的「日本舞踊」之路 | 郝妮爾
  • 〈一生懸命,絲絲入戲〉 :專訪偶戲導演「石佩玉」 | 郝妮爾
  • 〈拾蒂˙首部曲〉:開啟台灣版《陰道獨白》的扉頁 | 郝妮爾
  • 劇場,這輩子最美好的事 ──專訪藝術行政:曾瑞蘭 | 郝妮爾
  • 從他眼裡流出來的光:劇場攝影師-林政億Terry  | 郝妮爾
  • 我們歌唱,在旅行的路上:慢島劇團《月孃》 | 郝妮爾
  • 《窮劇場》一股不斷趨進的的力量 | 郝妮爾
  • 「娩娩工作室」出生,是為替你講一個故事 | 郝妮爾
  • 「黃大魚兒童劇團」擦亮童年的神燈 | 郝妮爾
  • 留下來,或者讓劇場跟著你走 | 郝妮爾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