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哀而不傷《死死免了米》:專訪導演洪千涵、演員賴玟君

   

撰文/郝妮爾   


  林唐聿與賴玟君共同創立的「娩娩工作室」於2014年成團至今,固定一年搬演一至二齣作品。當然,為了維繫生活,兩人都有額外的演出工作,特別是賴玟君——朋友稱她亮亮——除了劇場之外,近年也多從事影視廣告演出。「娩娩工作室」對她來說,是忙碌生活中少數能夠安棲的空間。「當初跟經紀人說好了,這一塊公司完全不會管我」她說,隨即笑稱:「當然也是因為這個賺得很少啦哈哈哈,賺這麼少要抽成也很困難呀。」這種對經濟、生活的坎坷,四兩撥千斤式地自我調侃,是劇場人生存下去必備法則。
  
  2017年新作《死死免了米》,改編曾入圍劇本金典獎的劇作家陳巧蓉之作品。講述住著奶奶與姊妹的一家三口,各懷著彼此無法理解的愛生活著,且在生活中所引發劇烈摩擦。邀請甫獲神奈川海鷗短劇祭最佳導演獎的洪千涵擔任導演。    

  洪千涵與亮亮為北藝大學妹與學姊的關係,雖是,兩人在大學期間完全沒有任何接觸,只零星看過對方的一點作品,像是躲在幕後的小粉絲那樣欣賞彼此。主修導演的千涵,以及主修表演的亮亮,都在對方身上看見某種讓自己怦然心跳的特質。這一次《死死免了米》,只能說是水到成渠、互相久仰以後地牽線安排。

   
(導演千涵與演員亮亮|攝影:郝御翔)


 

身為一名演員,亮亮的溫柔與樸拙

   
  千涵國中時代便確立要成為一名導演,又是從李安的經歷中發現,原來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導演,可以從進入「戲劇系」開始培養起。問她如何看待導演與表演的分界?她想了一會兒,說:「相較起來,我認為演員更吃天賦,而導演則是多少能靠後天學習、被訓練出來的。例如整體的美感、文本閱讀⋯⋯」她拿自己當例子,笑說:「像是要我當演員——哎呀,我還是不行啦。」那麼,千涵認為演員應得具備什麼特質呢?她說:「其實不只是演員,幾乎是我所欣賞的藝術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安定安靜的。」

  有別於常人對於「表演工作者」的刻板印象,有些充滿表演慾、渴望展現自己的人,站上舞台反而顯得手足無措。所謂在日常裡「安定安靜」的人。亮亮可說是絕佳的例子。在舞台上看似活潑、搞笑、千變萬化的她,其實花了非常漫長的時間才確信能夠擔任演員這回事。否則高中時誤打誤撞考進戲劇系,完全不明白自己何以能待在這地方,成天只想躲起來。

  這一次在《死死免了米》中,亮亮扮演的是家中的奶奶,如同她在大學時期接到大多數的角色一樣,總是母親、奶奶⋯⋯等角色。「一開始我非常無法接受,覺得為什麼大家都要用刻板印象、或者外在形象來枷鎖我?好像我只能演這種邊邊的人物。」但隨著對於每一個角色的理解漸深,她開始發現,角色會找上她並非如她想像的那樣有著平面的理由,而是看見她身上柔軟、溫暖的質感。「意識到這件事之後,我才慢慢開始接受,也才開始真的能走進角色當中。」

 

   
 (演員亮亮|攝影:郝御翔)

 

作為一名導演,千涵的穩重與勇敢

  

  《死死免了米》是一齣怎麼樣的戲?千涵說:「第一次看完這個劇本的時候,我需要深深、深深吸一口氣,再把氣吐出來。」亮亮點頭,說她也有這種感覺。若直接以「沈重」概括此戲,唯恐不能搔到痛處。千涵想了會兒,再說:「排這齣戲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到底什麼樣的生命才該被留下?」

  有時候殘酷的往往不是現實,而是非現實的那一塊。生老病死皆屬自然,窮途末路、窮困潦倒也只是人生中的某個選擇爾爾。反倒人心的重量,都是無形且抽象的,我們賦予家人的愛與關懷不可言喻,說出去的擔憂與責備也常常口是心非,這些非現實的愛恨齧咬著最親近的人,是故讓人生顯得這麼多舛崎嶇。

  藝術之必要,興許就是讓這些非現實的事情具體化,讓生活中的瑣碎與荒謬使人發笑,好舒緩我們在緊繃的家庭關係中的壓力。

 

 
(《死死免了米》排練照|提供:娩娩劇團|攝影:廖原慶)
 

 

  「我有想過,如果我爸爸沒有過世的話,這劇本看起來是不是不會覺得這麼痛苦?」千涵輕輕淡淡地說。父親是前幾年離開的,早些年因為他經商的關係,自小總家人與齊聚少離多。也正因為如此,短暫的相聚更凝結一家人的情感,印象中的父親總是和善。對千涵來說,父親是讓自己與世界接軌的第一扇門,尋思台灣與他者的意義,也逐漸譜出浩大的世界藍圖。「另外像是我現在在做的事,跟夥伴一起創『明日和合製作所』,也多多少少有受到他的影響。我們的血液裡都勇敢的基因。」千涵說完,微微一笑。

  提到父親,亮亮也跟著說當年從台東考上北藝大戲劇系的時候,她與父親冷戰了一個月。「他一開始也不說在氣什麼,可是他氣我也生氣啊,不開心就要說出來,都不說是什麼意思?」他其實希望女兒能夠念一個「正常」的科系,直到近幾年看見女兒在戲劇表現上的成就才逐漸軟化下來。

 

  

(導演千涵|攝影:郝御翔)

 

視為一齣悲劇,能否在笑與淚之間取得平衡


  其實,無論相處融洽與否,父親與女兒的關係在多數家庭中都是一道永恆的課題,親疏之間都有各種不同的問題要去面對。亮亮與千涵聊起父親,才發現兩人的共同點不少,比如說彼此的爸爸早期都曾經是補習班老師,都對喜歡的事情有異常的堅持。「冷戰?真的假的,我們家都直接大吵欸。」「真的啊,我也覺得大吵一架比較好,有問題就是要說出來嘛。」「我也這樣覺得⋯⋯」二人開始一搭一唱,言談伴隨著笑聲——

  雖說《死死免了米》似乎無可避免定是一齣展現社會底層、逃不了晦澀與幽暗的作品,可是今日看著導演與演員的笑鬧聊天,我隱約預想,這會是一齣哀而不傷的戲。有此結論並非源於此戲風格的選擇,而是藝術家特質的延伸。因為她們都曾經走到生活的低谷,都曾經在迷失過,失去過重要的事物。是故,我相信無論如何,這齣戲將不會暴力地將痛苦灑在觀者面前,而能像是張開大手那樣,並不為了「治癒」什麼,而單單是平撫傷口、陪伴著愴痛。


  如同她們選擇面對生活的方式一樣。●




 


其他文章
  • 郝威爾|攝影集《見山見水》 | 郝妮爾
  • 痛苦的真相,抑或希望的幻象:專訪 柴幸男 | 郝妮爾
  • 不要在他人的期待中迷路:專訪 郭文泰(下) | 郝妮爾
  • 不要在他人的期待中迷路:專訪 郭文泰(上) | 郝妮爾
  • 周東彥與他的夥伴們(下) | 郝妮爾
  • 周東彥與他的夥伴們(上) | 郝妮爾
  • 你所凝視的身體,也正注目著你《女公關》 | 郝妮爾
  • 你的夢流到我的夢裡來《無深睡眠》 | 郝妮爾
  • 把恐懼還給美麗:李育昇《魚身.餘生》明日臨演計畫 | 郝妮爾
  • 所有的美好都因其有限《生命無限好》 | 郝妮爾
  • 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29th澳門藝術節《洄游》 | 郝妮爾
  • 哀而不傷《死死免了米》:專訪導演洪千涵、演員賴玟君 | 郝妮爾
  • 王嘉明與他的書房 | 郝妮爾
  • 生而逢時,所以《一零》:專訪梁基爵X蔡明亮 | 郝妮爾
  • 在隱身之前:專訪導演 許哲彬 | 郝妮爾
  • 激起流水的頑石:專訪舞台監督 張仲平(Dino) | 郝妮爾
  • 我的願望,就是你的願望能實現——秋野芒劇團的旅行 | 郝妮爾
  • 為你竭盡心意的謊,搭建無比真實的台:舞台設計李柏霖 | 郝妮爾
  • 迎接新的喜劇世代到來:專訪《達康.come》 | 郝妮爾
  • 內心種一棵孤獨的大樹: 專訪《女節》策展人朱倩儀 | 郝妮爾
  • 最棒的事情,都是你相信以後才發生的: 製作人陳汗青 | 郝妮爾
  • 對於自己的存在,有幾分把握?——窮劇場《親密》整排 | 郝妮爾
  • 讓幻影成真的魔法師:專訪音樂人柯智豪 | 郝妮爾
  • 知道你悲傷,所以不問為什麼不哭《再一次,美麗人生》 | 郝妮爾
  •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專訪演員 蔡佾玲(小俏) | 郝妮爾
  • 來嘛,我們回嘉走一趟:嘉義藝術節策展人 吳季娟 | 郝妮爾
  • 落地生根花自長,一往而深是台灣:專訪表導演者 卡霞 | 郝妮爾
  • 三個小王子,共同孵育一朵玫瑰花:專訪明日和合製作所 | 郝妮爾
  • 是無數的偶然,引領我至此刻的必然:專訪演員 姚坤君 | 郝妮爾
  • 演員,是最初與最後的依歸:專訪 單承矩 | 郝妮爾
  • 受傷的小孩最後都長大了——專訪波蘭劇作家 瓦恰克 | 郝妮爾
  • 每顆燈都藏著亮起的祕密:專訪燈光設計劉柏欣(小四) | 郝妮爾
  • 從常理脫軌的幸福人生──專訪演員 呂曼茵 | 郝妮爾
  • 是誰殺了死刑犯:褶子劇團《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 郝妮爾
  • 一萬個實現願望的方法──專訪 梅若穎 | 郝妮爾
  • 要把陰影都看見,才能畫出一顆完整的月亮:專訪黃健瑋 | 郝妮爾
  • 扭緊心弦,彈奏一段悠揚─專訪演員 李劭婕 | 郝妮爾
  • 若讓身心成為河流,就能站在海的彼端--專訪 韋以丞 | 郝妮爾
  • 迷失,也是活著的證明──專訪演員 王肇陽 | 郝妮爾
  • 既已深根,願能長青──專訪劇場演員Fa | 郝妮爾
  • 倔強如水,韌性若風──專訪演員 朱芷瑩 | 郝妮爾
  • 願所有人都能保有骯髒的秘密──觀《利維坦2.0》 | 郝妮爾
  • 鑿開裂縫,讓光竄入──專訪導演符宏征 | 郝妮爾
  • 用力拿起,再溫柔輕放——觀《招待》 | 郝妮爾
  • 那些角色,將我帶到遠方──專訪演員 安原良 | 郝妮爾
  • 為眾聲喧嘩開一處靜謐──專訪 黃郁晴 | 郝妮爾
  • 通俗與深度不該是二擇一的選項:《當你轉身後》 | 郝妮爾
  • 心無旁鶩的此刻,就是我終將抵達的未來 | 郝妮爾
  • 尋找舞台,不必因襲前人路──專訪演員 彭子玲 | 郝妮爾
  • 別讓世界決定妳的樣子:專訪演員 王安琪 | 郝妮爾
  • 一朵花是為了綻放而生:專訪演員 余佩真 | 郝妮爾
  • 對旁觀者質問:阮劇團 X 流山兒★事務所《馬克白》 | 郝妮爾
  • 老派之必要不必要:我城劇場《我記得》 | 郝妮爾
  • 《服妖之鑑》除了劇場,沒有任何地方可以把這故事說好 | 郝妮爾
  • 台灣劇場文化的觀察筆記(一) | 郝妮爾
  • 四把椅子劇團新作:《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 | 郝妮爾
  • 「劇場妖姬」的育兒筆記:專訪演員 王世緯 | 郝妮爾
  • 演員,是時間磨成的一粒沙──專訪謝盈萱 | 郝妮爾
  • Something Rotten!百老匯全新音樂劇 | 郝妮爾
  • 如果寂寞跟我的身體一樣大:觀賞《解》讀劇 | 郝妮爾
  • 《不笑到彎腰,不讓你回家》──專訪魔梯形體劇場團長 | 郝妮爾
  • 我不是你的魁儡:2015狂想劇場新作《解》 | 郝妮爾
  • 愛是熱,被愛是光──專訪劇場演員吳柏甫 | 郝妮爾
  • 擰出台灣土地的靈魂──專訪劇作家簡莉穎 | 郝妮爾
  • 藝術,只是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 走訪「大蘋果」紐 | 郝妮爾
  • 《劇本農場》計畫啟動,為自己的土地寫故事 | 郝妮爾
  • 〈一趟花開的旅程〉:專訪王榆丹的「日本舞踊」之路 | 郝妮爾
  • 〈一生懸命,絲絲入戲〉 :專訪偶戲導演「石佩玉」 | 郝妮爾
  • 〈拾蒂˙首部曲〉:開啟台灣版《陰道獨白》的扉頁 | 郝妮爾
  • 劇場,這輩子最美好的事 ──專訪藝術行政:曾瑞蘭 | 郝妮爾
  • 從他眼裡流出來的光:劇場攝影師-林政億Terry  | 郝妮爾
  • 我們歌唱,在旅行的路上:慢島劇團《月孃》 | 郝妮爾
  • 《窮劇場》一股不斷趨進的的力量 | 郝妮爾
  • 「娩娩工作室」出生,是為替你講一個故事 | 郝妮爾
  • 「黃大魚兒童劇團」擦亮童年的神燈 | 郝妮爾
  • 留下來,或者讓劇場跟著你走 | 郝妮爾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