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明四大家特展—沈周
 
綜論明代畫壇向有「明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之稱。學者考據「明四大家」之稱,源自清代畫論,「成弘間,吳中翰墨甲天下,推名家者,為文、沈、仇、唐諸公,為揜前絕後。[註1]」國立故宮博物院遠承這一觀點,過去曾舉辦過「吳派九十年特展」,重點展示吳(今蘇州)為根據地創作的四大家作品,舉世驚豔[ 註2]。2014年,台北故宮再次帶領全球目光重溫明四大家,並於首檔1月10日至3月31日推出沈周特展。是次,展出分別挑選自院藏中與沈周相關的69組件。共規劃為「沈周的藝術淵源」、「沈周的書法藝術」和「沈周的畫藝特色」三大單元,鉤勒沈周師友文藝、書法成就及畫藝發展脈絡。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蘇州府長洲縣相城人,以詩文、書畫著稱,且受家族薰染,熱衷於文物鑑賞收藏;沈周弟子甚多,餘下與沈並稱為四家的三位大師—文徵明、唐寅、仇英俱出自沈門,由此師徒譜系,沈周可說是開創時代的先導。然而正如策展人所注意到的,沈周風格的光彩所及,或不如弟子文徵明般受人傳誦;後者文徵明幾乎型塑了吳派百年來的畫風樣貌。因此,「沈周於吳派所扮演的角色,顯然不能單由畫風樣式的普及流行遽下論斷,其重點在於思考沈周畫藝成就的特點與關鍵價值。[ 註3]」一番策展人的導言,恰當地為觀者參觀特展做了提示—我們如何藉著觀看、欣賞傑作,思考沈周,乃成為回應首檔展出的活動重心。有別於傳統多習慣在風格上「思考沈周」,本文嘗試參酌策展人的觀點,就特展中的名品《寫生冊.貓》提出不同觀察。      
 
攜手「創世紀」.人與寵物的深厚友誼
 
沈周特展中,獨闢於208展間全數展出的沈周《寫生冊》,策展人以為是一「難得認識沈周花鳥畫風的絕佳作品[ 註4]」。《寫生冊》共計十六開,內容不僅囊括傳統的花鳥,更涵蓋有家禽、貓、驢、海貝等,既參與生活住行,又在飲食上自成一格,各開冊頁彷彿觀景窗般分別鎖定了彼時蘇州的人文景觀。其中位於第十五開的貓(以下簡稱「貓圖」),其身姿內捲,大眼圓睜,猶待觀者撫摸。會場外更躍出了原畫中既定的留白,成為特展海報中十分吸睛的畫面。由是,當我們走進故宮,接觸的便不僅是彼時蘇州的人文景觀,外牆大尺寸輸出的海報更喚起了人與寵物間某種親暱的接觸。有別於《寫生冊》絕佳的筆墨,本文想申說的是人與寵物的故事,以及作者沈周與貓的故事。 
 
人與寵物的接觸曾被遠古人類學者理解為一場攸關生死的戰爭。過去教課書不只一次提到,13萬年前,佔據歐亞大陸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 是最早人種,但到了3萬5千年前左右,這一群數量龐大的尼安德塔人卻消失了,並為我們的祖先克羅馬儂人(Cro-Magnon)取代[註5]。 這場各方人種間的拉鋸戰結果猶如《聖經》中的「創世紀」,但不是「造人」,以競爭的觀點看來,是人脫穎而出的英雄史詩。其中,到底誰如同上帝,左右了人的誕生,成為宰制世界的萬物之靈?近年遠古人類學者根據考古資料提供了一項新見解,認為尼安德塔人的消失原因,居然是「狗」;智人能夠快速增加,必須歸功於「人狗合作」。學者認為尼安德塔人可能比較類似猩猩,沒有眼白導致整個眼睛黑壓壓、難以辨認瞳孔,沒辦法與狗建立深厚的友誼。而智人的眼白,「是突變後的產物,它能夠讓眼睛瞳孔輕易的被看見,有助於跟狗狗溝通交流、馴化牠們。[註6]
 
返視《寫生冊》,沈周在緊接著的第十六開自題道,「我於蠢動兼生植,弄筆還能竊化機。」以為深刻理解了大自然,自信能在創作的過程中再現促發萬物生長的「機密」。今日以科學眼光檢視,沈周所言的「機密」一大部分可能和生物與生俱來的密碼—「基因」有關,然而古人並沒有先進的科學儀器感知基因存在。此刻,隔著展示櫃,肉眼細觀「貓圖」的身體語言,或許我們也能透視沈周自信勃噴的內在原因。沈的信心極可能建立在與寵物間互存感知的親暱,策展人並衍伸道,「這一少見於畫貓模式的處理手法,或許就是畫家剛好望向腳邊的烏圓小貓,而小貓同時以眼神回應。[註7]」 而現在我們知道,一如畫中透露的、經策展人提點的眼神,正是眼白的作用,猶如「貓圖」後留白的背景,反襯出主體的動作、企圖。以眼神示意,你來我往的交流中,在古時的確左右了人類的生機。將沈周口中的機密置於遠古人類學上,被我們讀出了不同解答。  
 
鎔鑄藝術的「私語言」.與寵物共築「親密關係」
  
身處於故宮博物院滿是歷代文物精華的展出情境裏頭,觀者不免要問若將《寫生冊》投置於歷史,如「貓圖」 藉人與寵物兼流露的親暱感得遠溯到何時,同樣也是文化史中一筆有趣的考古活動。
 
根據出土資料,在台灣屬大坌坑文化(西元前6000-西元前4200)的地層中已發現不少史前人類將家畜視同伴侶細心掩埋的例子[註8]。2004年,在南科南關里遺址出土的「台灣第一犬」,其遺骨保存完整,與「貓圖」相同,皆呈屈身,頭部略轉向上,一副睡臥的姿態。學者推測,「台灣第一犬」遺骨保存完整的程度,以及透過某種手法定型的睡姿,都指向人為刻意地埋葬,益見狗與飼主建立的深厚情感,甚至在台灣被追溯到了無文字記載的大坌坑時代[註9]
 
上述,如南關里遺址出土的「台灣第一犬」,這一類對寵物刻意為之的葬俗能否稱為「藝術」,目前仍有爭議。傳統上的「藝術」實際上是由歐洲人所定義並擴及到美國和世界各地,儘管中國、台灣等地有綿延數千年的傳統,如《寫生冊》中絕佳的筆墨,以及神秘的史前儀式。但在19世紀以前,沒有人願意將遺骸與書畫視同藝術這一個領域組成的一部分[註10]。站在世界史的眼光來看,或許更受到尊崇的是,一組早在1914年即流落海外的「昭陵六駿」;它諷刺地,因其流落海外的遭遇,比起1965年在台開幕的故宮博物院,更早了半個世紀走入西方界定「藝術」的範疇之中。
 
「昭陵六駿」是六匹唐太宗(598-649)最為寵愛的戰馬。在唐代,馬匹是力量與氣勢的雙重象徵,也是界定主人地位與個性的財產之一[註11]。此外,馬匹如「昭陵六駿」者更是藝術創作的焦點,根據畫稿轉化為石刻的「昭陵六駿」,作為唐太宗墓道的裝飾,原安放在陵墓前被掩埋的撫廊兩側,與墓主的距離再次應證了這六匹馬與太宗生前存在的親暱關係。其中,我們可看到,在一匹名為「颯露紫」的馬身上,太宗命大將丘行恭從牠的腹側拔箭,「颯露紫」亦彷彿聽命般地忍住劇痛,將重心放在後腿,稍微蹲低,期給拔劍的將軍一個妥善的施力點。接下來的情節想必慘不忍賭,但畫面僅凝結在這一個劇痛即將爆裂的瞬間,根據「颯露紫」前後的情節,「颯露紫」早在工匠為牠注入了藝術表現的姿態中,超脫了原先僵化的財產象徵與個人切膚的痛楚,並轉化成為太宗個人傳記中讓人回憶往事的特殊事件,更加讓後人確定牠是太宗生前鍾愛的「寵物」。
 
沈周豢養的貓,是否也曾歷經一番不凡的特殊事件,從幾個和「貓圖」一同被畫入《寫生冊》中的其他事物,如家禽、驢、海貝、花草等,我們推估,比起生前軍事力量遠達中亞腹地的唐太宗;於1494年間,一一將生活中的瑣事分別畫入《寫生冊》的沈周,自然不可能被寫入堂皇的史冊中。相對地,沈周以個人的畫藝廣為人知,更可能因為畫作中流露的一種內省的,較為深刻的局限在少數人間的創作形式,被目為「隱逸」者流,獨帶有和周遭好友分享的個人感受[註12]。可以說,「貓圖」更像是一種相對於大歷史的「私語言」,據策展人提供的材料,沈周確曾為他豢養的貓,寫作長歌〈失貓行〉[註13]
 
君不見有貓無鼠初不知,失貓招鼠知貓福。 
憶昔烏圓狀雖小,爪牙稜稜威比屋。
堆床圖籍任縱橫,所貯穀核無不足。
勞多飼缺忽他走,渾舍驚呼巨能腹。
公然黠輩無忌憚,啃案翻盆恣相逢。
擁裘夜半憎嘐聲,令我不眠百感續。
伍胥刔目吳終泯,九齡見癈唐中覆。
古來世事無不然,攲枕西風高落木。
 
由長歌〈失貓行〉可知,沈周確實曾經養貓,還可能正是如《寫生冊》中所繪的烏圓小貓。然而這隻烏圓小貓卻禁不住家裡繁重的勞動,加上捕鼠所獲得的報酬太少,選擇在某日逃走了。這方面由「貓圖」中圓睜的大眼亦能部分得証,因為鼠類身上獨有的「牛磺酸」,確能俾使貓兒的眼睛大而明亮。而就在「失貓」後,沈周這才想起昔日寵物陪伴的好處,並在詩中細數了二人相處的點滴,如被稜利的貓爪扯破的圖籍,夜半求偶的呼叫聲等等,看似負面的情事 都在這時成為界定烏圓小貓為寵物的「獨家記憶」,可類比於唐太宗藉「動作片」手法重現「颯露紫」的敘述。長歌行至文末,沈周究竟也曉得,自己一介文人,窮一生的功業或許終比不上古來馳騁在戰場,在宮廷政治上大放異彩的各色名人吧!?但最終他們去哪了呢,是否同家這隻不耐勞動的貓一樣,因各種因素紛紛消失了呢?文中再次藉由對「失貓」的敘述,透視了歷史暗藏的玄機。  
 
沈周.「貓圖」、「貓詩」
 
經由對《寫生冊》「貓圖」並結合「貓詩」的一番檢視,我們見識到了沈周自成體系的「私語言」, 與人類的命運往往符合若節。
 
「貓圖」中獨特的觀看角度,貓兒專注地凝望著沈周,恰好流露出主人對寵物親暱的情感,在你來我往的互動之中,一舉關涉了遠古人類輝煌的「創世紀」—智人終擊敗了對手尼案德塔人主宰世界,正奠基於透過眼白的作用,眼白讓人的瞳孔突出,雙眼有了更多不可言說的表情,在人與寵物超語言的互動中,彼此產生了更多的信賴,從而收服、馴化牠們。
 
〈失貓行〉作為一首獨特的「貓詩」,則在圖像語言之外,更加深刻地檢討了主人與寵物的關係。凡舉如捕鼠的勞動契約,以及對主人生活環境造成的破壞或加值等,都在轉化為詩的精鍊過程中,往「藝術」的層次發展,與遠古的葬俗拉開了距離,進入品味的層次,並使讀者類比起昔日唐太宗鍾愛的「昭陵六駿」,成為個人傳記中一筆難得的材料。但更重要的,或許沈周在〈失貓行〉中寫下的後話,「古來世事無不然,攲枕西風高落木。」他懷疑,任何古往今來的名人,或許終將像他豢養的貓一般消失,猶如秋風落葉般,逐步掩沒在歷史的洪流中。這,是對生之詠嘆?抑或是透視歷史所得的必然?一如「貓圖」中面露狡黠的雙眼,當有待觀者深入台北故宮208室,深刻地檢閱、評論吧。
 
 
註釋
[註1]王鑑,《染香庵跋畫》。轉引自陳階晉,〈沈周的藝術淵源與交遊〉,收錄於何炎泉等編,《明四大家特展:沈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頁273。
[註2]國立故宮博物院曾於1975年舉辦吳派特展並出版圖錄。參見江兆申,《吳派九十年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
[註3]陳韻如,〈我在丹青外—沈周的畫藝成就〉,收錄於何炎泉等編,《明四大家特展:沈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頁286。
[註4]陳韻如,〈春風滿面此心微—沈周的寫生冊與其花鳥畫風〉,《故宮文物月刊》第371期,2014年2月,頁38。
[註5]關於早期智人發展見,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王道還譯,《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台北:時報文化,2000)。特別是第二章。
[註6]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523/48626.htm(2014/03/04)
[註7]同註4,頁45。
[註8]http://liautiamding.pixnet.net/blog/post/14854251-%E5%8F%B0%E7%81%A3%E7%AC%AC%E4%B8%80%E7%8B%97--%E9%AB%98%E9%BD%A1%E4%BA%94%E5%8D%83%E6%AD%B2(2014/03/04)
[註9]臧振華,《台南工業科學園區道爺遺址未劃入保存區部分搶救考古遺址期末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2004)。
[註10]柯律格(Craig Clunas),劉穎譯,《中國藝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頁5。
[註11]同註10,頁38。
[註12]沈周於《明史》中編者將其收入〈隱逸.列傳〉。見《明史》(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卷289,頁7630。
[註13](明)沈周,〈失貓行〉,《石田集》。轉引自陳韻如,〈春風滿面此心微—沈周的寫生冊與其花鳥畫風〉,《故宮文物月刊》第371期,2014年2月,頁46。
 
 
圖片說明
沈周,《寫生冊.貓》,位於第十五開,末頁款1494,紙本,34.6×57.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 
 
     

其他文章
  •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 曹志宇
  • 大溪季遊—札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春特展 | 曹志宇
  • 詩意與壯麗—林錦濤的繪畫世界 | 曹志宇
  • 現代性之始軔—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二 | 曹志宇
  • 古典之賡續—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一 | 曹志宇
  • 作為「國寶」的潔癖形象—《倪瓚像》 | 曹志宇
  • 話‧時代—記大內藝術節,「畫廊產業三部曲」特展 | 曹志宇
  • 從皇宮到美術館—奧賽美術館誕生30年祭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下)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上) | 曹志宇
  •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下)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上)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中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 曹志宇
  • 美感是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下)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中)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上) | 曹志宇
  • 從《寒食》到《稻禾》—雲門舞集40年祭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2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1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2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1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下)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上) | 曹志宇
  •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雙個展」2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 雙個展」1 | 曹志宇
  • 匠心與仙工—先秦時的象牙工藝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2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1 | 曹志宇
  • 中國《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文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 曹志宇
  • 2016文化政策的關捩—《博物館法》 | 曹志宇
  •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上)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下) | 曹志宇
  • 台灣史前文化與台南考古遺址教育推廣 | 曹志宇
  • 裝裱如何藝術、藝術如何裝裱 | 曹志宇
  • 兩岸《服貿協議》.文化理應搶先 | 曹志宇
  • 以茶之名—記文徵明特展中的二幀「茶畫」 | 曹志宇
  • 巡境五四三.記郭振昌《順風千里》 | 曹志宇
  • 《服貿》對臺灣出版業的衝擊 | 曹志宇
  • 學運中的太陽花 | 曹志宇
  •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 曹志宇
  •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 曹志宇
  •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 曹志宇
  • 邁向金權之路?—從「大都會歌劇院」到「國家歌劇院」 | 曹志宇
  • 普安堂—台灣文資啟示錄 | 曹志宇
  • 修復師、文資法規與文化環境 | 曹志宇
  •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下)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上) | 曹志宇
  • 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小記 第五十屆金馬獎 | 曹志宇
  • 13年秋拍.「紐約」、「香港」雙城記聞 | 曹志宇
  • 紅塵暱語.林株楠的《魚系列》 | 曹志宇
  • 蘇軾《功甫帖》與藝術市場 | 曹志宇
  • 埃及動盪V.S.中國崛起—文物交易通道隱然成形 | 曹志宇
  • 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 | 曹志宇
  • 品味の流轉—記《江戶時代所見中國繪畫展》 | 曹志宇
  • 「暗殺熱」—第八藝術的政治表達 | 曹志宇
  • 絕命政治力—李可染《韶山》 | 曹志宇
  • 《彩筆情辭》的感官新世界 | 曹志宇
  • 祝允明法書鑑藏的當代視野 | 曹志宇
  • 細讀大師—記《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 曹志宇
  • 金錢與消費—關於藝術的另類思考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下)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上)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下)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上)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下)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上)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上)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下)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上)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藏文化中的戀物情結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下)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上)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下)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上)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上) | 曹志宇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