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真人實境秀背後的英雄與城市
 
隨11月23日金馬獎各項大獎的名單出爐,這起年度的影壇盛事為台灣在一夜之間造就了百萬人次關注的高潮,同時也引導了我們的目光轉向位於美國東岸的舊金山,市內一場脫胎自電影的真人實境秀。實境秀的主角是五歲的邁爾斯(Miles Scott)所扮演的小蝙蝠俠(圖1、圖2)。邁爾斯在1歲半時即被診斷出罹患白血病(血癌),在對抗病魔的同時,他也想打擊犯罪。為了幫助邁爾斯實現夢想,「願望成真基金會」(Make-A-Wish Foundation)與舊金山市府、警局等「串通」好,選在11月15日這一天,讓舊金山變成蝙蝠俠系列中的高譚市(Gotham City),好讓邁爾斯在舞台上大展神威,懲奸除惡。這一天,《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也印製特別版,更名為《高譚市紀事報》(Gotham City Chronicle),頭版頭條新聞標題即是「小小蝙蝠俠拯救了城市」(BATKID SAVES CITY,圖3)。
 
在這場一圓美夢的實境秀裡發揮傳播功用的新聞媒體《舊金山紀事報》,編輯選用的標題不在描述蝙蝠俠此次逮捕了幾個壞蛋,拯救了多少深陷水深火熱的市民同胞,編輯將重點放在一座城市-「小小蝙蝠俠拯救了城市」。在這句標題的訊息背後,它也讓遠在另一頭的台灣讀者們碰見了與東方迥異的市民文化。在西方人眼中,城市猶如一個經由市民結合而建立的「社區共同體」,在法律上具備了等同「法人」的資格,如同公司一般。而這個市鎮「公司」正是由市民「股東」選舉出的市長和市議會組織從事管理、經營。生活在其間的市民和城市彼此緊密相連,市民生活的主題圍繞著城市的大小事層層開展。
 
《高譚市紀事報》報載小蝙蝠俠在實境秀中逮捕了「二位」城市中的壞蛋-「謎語人」(Riddler)、「企鵝人」,儘管這是一場以圓夢為目的實境秀,它仍深刻指出了市民與周遭環境緊密依存的現實,而有別於台灣城市為追求效率,將施政重心擺在交通工具與官僚組織,並隨著道路架構、行政層級等不斷遭分割的特質。 
 
分裂的台北市容.台灣的市民文化 
 
台灣的市民文化傾向分割而非共有的特質,充分反映在都市計劃的格局裡。歐美的城市既屬於市民們共有,城市的交通規劃自然需要反覆考慮一條道路的成立 或將對社區的整體性構成分裂的潛在威脅,歐美各大城市將對這一個「恐懼分裂的憂患意識」表現得最明顯的應屬二十世紀興起的捷運系統。歐美城市的捷運行經市內時多潛伏於地底,待出城後始探頭奔馳,在地表可見的路線上隱然形成了一圈環城的架構,並維繫了城市格局的整體性,甚者連溝通各大城市的列車也是如此。早前赴海外留學的陳其南觀察到,搭乘歐洲城市間特快車的旅客,往往本來是向前行駛的,但當列車到達某城市的主要車站後,就循原來的軌道折回,然後再迂迴繞過城市外圍,向下一站前進,距離和時間是拉長了,看似非常不合理而且不經濟,但如此繞了一大圈,卻使得整個都市不致被割裂,而影響市民社區生活的來往。
 
一旦將早年步入二十世紀的台北市容與歐美的城市相比,可明顯看到一條興建於日據時代的鐵軌,竟然將一座城市劃分成二個不同的世界(圖4),再加上光復後興建的高架橋,以及流轉在高樓間的捷運木柵線,所謂的「台北市」早在道路系統不斷地疊床架屋下喪失空間和社區的整體性,形同一座為了川流不息的交通工具所設計的城市。換言之,所謂的都市計畫或都市設計在路面不斷的更新、鋪設下,它代表的卻是人與環境的一再分割。因此,在台灣我們難得看到關於一座城市命運的書寫。
 
2016台北邁向「設計之都」
 
11月19日台北市長郝龍斌舉行記者會宣布,台北市獲得「2016世界設計之都」頭銜,將使台北市更加朝向設計、創意領域發展,市府也將積極進行設計人才的培育(圖5)。未來2年內,市政府還將舉辦各種類型的國際設計比賽、展覽、講座、論壇等活動,深入學校及社區。但回顧我們前面論及到中、西因都市格局的設計互異造就出的不同市民文化後,市府記者會中提到的「設計」,以及「將設計深入社區」等論點在執行的現實面上,首先就得面對因都市格局造成的挑戰。 
 
在記者會場的海報上,觀者窺見了這個阻力的真實面貌(圖5)-台北市的都市外觀缺乏鮮明的特色,海報中,位於東區的台北101大樓與前景中屬常民活動的住宅區,二者截然不同的高低、外觀形成強烈的對比,但外賓到台北此行是否就是前來瞻仰雄偉的台北101呢? 
 
看在歐美等國的市民眼中,假設我們將城市當作一不可分割的整體,那麼維持一座城市的觀光機能就不會只是靠幾個突出的建築物便能妥善運作。在歐美城市中,一座摩天大樓的配置不當往往被目為都市景觀的一大敗筆,市內高樓在整體性的考量下,高度和造型因此受到法規的嚴格限制。
 
反觀台北101,興建時因法規解釋爭議導致業者不惜提出國賠訴訟,以換取如期施工的作法,則不啻表明了相關法規對形塑都市景觀已做出了某種程度的讓步。而後來的結果,更使得市民很難以解到,「建築物是屬於社會的資產」這一樣支持歐美城市景觀最主要的觀點。多數人始終認為台北市是屬於建商炒房的戰場,一座豪宅的誕生是「一場漂亮的商戰」,它和底下信步走過的市井小民無關;多數人始終不認為城市屬於市民,但事實上城市確實與我們的生活交融在一起。
 
代表市民發聲的議員批評台北市政府花了2億多元申辦世界設計之都根本是笑話一場,在毫無競爭對手下,「等於強迫錄取」。的確,假設2億多的經費無助於改變都市設計,卻因此得到了國際級的認可成為2016設計之都,以為台北市的景觀擁有與市民共同呼吸的格局,不能不說是笑話一場。但倘若我們能從這場付出2億的笑話與將台北推向國際的複雜心情中掙脫出來,或者市民該期待,市府公權力能在形塑都市景觀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帶動整體城市觀光。唯有在一個整體的格局粗具後,面向國際,台北才得談得上有風格意味的建築藝術或城市文化。
 
特別是後者「城市文化」,如今在都市創造高工作機會與高報酬率的今天,因都市人口集中造成的生活百態幾乎等同為台灣社會裏頭一個微妙的縮影,可以說不管我們今日是否身在台北,面向世界,我們都是步入城市的一員。如何在豪宅、在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之外,重塑造一個「以人為本」的城市文化,這才是「2016台北邁向設計之都」,所有市民們共同期盼的目標。 
 
 
-------------------------------------------------------------------------------------------------------
 
(圖說)位於東區的台北101大樓與前景中屬常民活動的住宅區,二者截然不同的高低、外觀形成強烈的對比。高樓在都市景觀中突兀的設計,與市內發達的交通網互為表裡,分割了城市的整體性
 

其他文章
  •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 曹志宇
  • 大溪季遊—札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春特展 | 曹志宇
  • 詩意與壯麗—林錦濤的繪畫世界 | 曹志宇
  • 現代性之始軔—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二 | 曹志宇
  • 古典之賡續—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一 | 曹志宇
  • 作為「國寶」的潔癖形象—《倪瓚像》 | 曹志宇
  • 話‧時代—記大內藝術節,「畫廊產業三部曲」特展 | 曹志宇
  • 從皇宮到美術館—奧賽美術館誕生30年祭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下)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上) | 曹志宇
  •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下)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上)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中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 曹志宇
  • 美感是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下)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中)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上) | 曹志宇
  • 從《寒食》到《稻禾》—雲門舞集40年祭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2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1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2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1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下)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上) | 曹志宇
  •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雙個展」2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 雙個展」1 | 曹志宇
  • 匠心與仙工—先秦時的象牙工藝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2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1 | 曹志宇
  • 中國《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文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 曹志宇
  • 2016文化政策的關捩—《博物館法》 | 曹志宇
  •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上)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下) | 曹志宇
  • 台灣史前文化與台南考古遺址教育推廣 | 曹志宇
  • 裝裱如何藝術、藝術如何裝裱 | 曹志宇
  • 兩岸《服貿協議》.文化理應搶先 | 曹志宇
  • 以茶之名—記文徵明特展中的二幀「茶畫」 | 曹志宇
  • 巡境五四三.記郭振昌《順風千里》 | 曹志宇
  • 《服貿》對臺灣出版業的衝擊 | 曹志宇
  • 學運中的太陽花 | 曹志宇
  •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 曹志宇
  •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 曹志宇
  •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 曹志宇
  • 邁向金權之路?—從「大都會歌劇院」到「國家歌劇院」 | 曹志宇
  • 普安堂—台灣文資啟示錄 | 曹志宇
  • 修復師、文資法規與文化環境 | 曹志宇
  •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下)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上) | 曹志宇
  • 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小記 第五十屆金馬獎 | 曹志宇
  • 13年秋拍.「紐約」、「香港」雙城記聞 | 曹志宇
  • 紅塵暱語.林株楠的《魚系列》 | 曹志宇
  • 蘇軾《功甫帖》與藝術市場 | 曹志宇
  • 埃及動盪V.S.中國崛起—文物交易通道隱然成形 | 曹志宇
  • 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 | 曹志宇
  • 品味の流轉—記《江戶時代所見中國繪畫展》 | 曹志宇
  • 「暗殺熱」—第八藝術的政治表達 | 曹志宇
  • 絕命政治力—李可染《韶山》 | 曹志宇
  • 《彩筆情辭》的感官新世界 | 曹志宇
  • 祝允明法書鑑藏的當代視野 | 曹志宇
  • 細讀大師—記《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 曹志宇
  • 金錢與消費—關於藝術的另類思考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下)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上)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下)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上)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下)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上)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上)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下)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上)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藏文化中的戀物情結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下)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上)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下)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上)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上) | 曹志宇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