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9月11日,台中新時代門市的玫瑰唱片行在臉書粉絲專頁公布,即將在9月30日結束營業,並表示:「歡迎好朋友們,有空來逛逛吧。買不買都沒關係,來找全台灣最後一家玫瑰唱片行走走逛逛,期待看到你們。最後,謝謝大家過去16年來的相挺。」(圖1)
 
曾經唱片業是文化產業的中流砥柱,它養活許多知名歌手,在世界的舞台發光、發熱,更是文化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流行音樂的興盛見證了台灣從戒嚴到民主轉型,多元文化的發展,幾乎每一首歌裡我們都能找到過去為政治所不容的禁忌與各自的青春。然而,現在做為唱片產業的一員,深具代表性的玫瑰唱片行要收攤了,在它熄燈,一去不返之際,這則引發熱烈回響的公告,它反映了現實與回憶間的極端落差,在近年,儼然已從個人情緒的私事,逐漸轉為公共政策熱門的議題。
 
言猶在耳,這不免使人聯想到幾年前一批台北的藝文人士與政客,以「保存城市文化記憶」之名,曲解《文資法》,強行將新舞台納入文化資產保護之列的例子。背後所牽扯的,公共政策是基於個人情感上的需要或者帶動城市轉型再生的種種討論。然而,在這一連串的事件中,書店的續與存,反因為它們未必撐得到普遍使用臉書的21世紀,許多的書店,早已銷聲匿跡在城市之中,書店作為21世紀「網路民主化」,因為自身的條件不足—沒有足夠的網路使用者為它的續與存發聲—之現實下被忽略的一個例子,在城市的文化記憶快速變遷的今日,它或值得我們更多的關心。
 
二  
 
近年過世的詩人周夢蝶(1921-2014),與他書攤人生經營相始終的50至70年代,是書店擴張最為快速的一段黃金時光,同時也是台灣社會自戰後百廢待舉的混亂時局中走向經濟起飛,朝現代化國家邁進的轉折關鍵。其中,美援對台灣情勢的穩定,不只是在政治上,更在文化上挾雄厚的資本吹起了一股現代主義風潮。對文化的需求與消費,摻和書香與咖啡香的休閒,乍時成為台北時髦的印象之一,無形間也擴大了市民原有的活動空間。周夢蝶擺設的書攤位於前往明星咖啡屋必經的騎樓前,書攤與咖啡屋在路途中合組成彼時新型態的消費場所,更為臺北添加入了時興的風景,形同一種城市文化的再造(圖2)。
 
東吳教授石計生回憶,昔日1980年代的台北,書香為城市帶來的轉變,「那時沒有捷運,網路與手機,卻也可能是讀書人最幸福的時代。」 從台大、師大附近的小書店;牯嶺街舊書店到火車站前重慶南路書店街,這一路走來風塵僕僕的集體記憶,儼然已是一代知識分子記憶中的經典(圖3)。然而,面對日趨水漲船高的店面租金、大型連鎖書店的排擠效應、資訊社會化,通過與雲端結合的行動載具各類免費資訊唾手可得,再加上網路消費的形式取代過去前往實體書店購書的習慣等等。逛書店,這一書與流動、穿梭的人潮共構的都市地景,已漸消失在大台北街頭。今年四月,位於台北捷運中山站的書店街,傳出將在明年有意轉型,擬朝美食街或百貨商場的型態重新規劃,彷彿一記深刻的警鐘(圖4)。 
 
報導指稱書店街的轉型,來自主管機關的既定政策。書店街一路走來,慘澹經營,收入有限,合法但不合理,社會觀感不好云云。的確,捷運中山站的書店街確實有上述的外部問題,但市府的對症下藥,絕不是試圖改變經營的方向,改變經營方向的作法透露了決策者微妙的價值觀。
 
北市府凡事依靠SOP與數據從事決策的思維,其實未必符合當代尊重多元文化的主流價值。作為一個讀者或市民,心中所冀求的是公平、合理、彰顯進步的價值觀,在和諧、安全的環境下,多元生活的方式得以展現。彰顯進步的價值的核心在多元、在錯落的有機性,而不是日益高漲的房價或難以忍受的高消費。在當多數的市民對高房價、高消費越加難以忍受情況下,細數這些令人畏懼的價格反告訴我們一件事實—你千萬別再相信金與權是唯一的真理。當我們對高房價、高消費感到害怕時,已然說明了一部分的市民成為受害者的事實,若我們在乎的是公平、合理,那麼改變書店街的營運模式背後,窩藏或的是一個扭曲的、也不健康的價值觀。換句話說,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理應追求的,應是在金與權至上價值觀之外,利用、通過公共資源建立一套緩衝機制,抗拒因追求金與權而日益感到痛苦而日漸扁平的視野。
 
 
作家張耀仁強調,閱讀是驅動自我內在的想像力與作者對話的專業,這恰凸顯了書店存在的一個重要的理由,以想像力既弭補了現實的缺憾,它猶如城市中的一片綠洲,打開了心靈中的另一扇窗,看見不同的風景。 
 
「看見不同的風景」這正是逛書店尋寶的樂趣所在,在歐美國家它是市民間普遍的消遣之一。龍應台曾在《百年思索》中仔細的描述了她所目擊的,彷彿處處有寶藏的書香社會,德國人啊,如同寄居在書裏頭的蠹蟲(圖5)—
 
「在這麼一個喜歡安靜、崇尚深沉的國度裡,文學啊,絕對死不了。德國人性格裡的認真,在我看來,簡直就像豹皮上金黃的斑點,走到哪兒亮到哪兒;是擺脫不掉的胎記。深秋的一個夜晚,我去法蘭克福聽一場作品朗讀。晚上的節目嘛,不管是音樂會、電影或演講,兩個小時也就結束了吧。可是這場文學作品朗讀會,使我終生難忘。在一個小小的畫廊裡,來了大約三十個觀眾,其中有幾個嬰兒像袋鼠一樣趴在年輕母親的胸上。該朗讀的作家、作家的翻譯者、作家的評論者,再加上主持人,可能還超過三十人。
 
朗讀從六點開始。八點,我覺得脖子酸了。九點,腿坐麻了。十點,吸收能力開始下降,聽得不知所云——但是我堅持著;我要看看這德國的文學愛好者,能耗到什麼時候!
 
十一點,我的頭不時垂下來,快要睡著了。十二點,教堂的鐘聲隱隱傳來,一個作家正在用他低沉單調的聲音念一段小說;我兩眼發直,頭昏腦漲。 
 
清晨一點,我逃離現場,心裡充滿恐怖感:愛文學可以愛到這種地步,饒了我吧! 
 
他們究竟是幾點鐘散的,我當然不知道。」
 
閱讀與樂趣的連接在龍應台眼中誠如不可思議的魔術,連夜裡緩慢的時間也趨近停止,無始無終。但在台灣,我們恐怕很難盼望到一場長達半天的「說書」,原因無他,長期以來,教育的升學導向,「閱讀」反成了一門對分數錙銖必較的功課;儘管多數的人在成年後擺脫了教育體制,進入社會追求下一段自我實現的旅程,但自青少年起起養成的習慣,這使得除非樂趣的結果是立即、快速的,例如投資理財、巷弄美食、風水星座,否則多數純文學或知識性的書籍大多無人問津,反成為滯銷的票房毒藥,加速書店倒閉的惡性循環。
 
在閱讀將現實利益畫上等號的價值觀下,它全然破壞了閱讀與樂趣間的連接,這使得推廣社會閱讀風氣的、挑戰金權至上的公共政策在都會區日益重要,通過書店乘載的多元價值觀說明了一座城市進步的尺度。然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卻是書店街的即將轉型,緊接在玫瑰唱片之後,又一個消遣或將走入歷史,面對樂趣日益縮減,或不能不說是一個小市民心中的遺憾罷。
 
四 
 
反觀台中,就在今年8月底,繼台中國家歌劇院之後,又一個重要的文化據點,台中文學館正式全面開館(圖6)。它因毗鄰第五市場的地理位置使得文學/書店與生活/人潮的連結在此較台北獲得了更多實驗的可能。文學館的成立,作為面朝市場的公共空間,它歡迎任何一個前去菜市場採買的人駐足流連,象徵文學不在僅停留在高高在上的殿堂,它能走入庶民日常,與任何人發生關係。對照日益狹窄的台北,立足於文學,帶動多元價值觀加入進擊的台中市,則讓人在時序入秋的九月,於未來充滿了希望與好奇。通過台北與台中的簡短對比,我們看見了圍繞著書店發展的公共政策所指引的,關於一座城市的未來,兩種不同的想像。   

其他文章
  •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 曹志宇
  • 大溪季遊—札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春特展 | 曹志宇
  • 詩意與壯麗—林錦濤的繪畫世界 | 曹志宇
  • 現代性之始軔—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二 | 曹志宇
  • 古典之賡續—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一 | 曹志宇
  • 作為「國寶」的潔癖形象—《倪瓚像》 | 曹志宇
  • 話‧時代—記大內藝術節,「畫廊產業三部曲」特展 | 曹志宇
  • 從皇宮到美術館—奧賽美術館誕生30年祭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下)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上) | 曹志宇
  •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下)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上)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中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 曹志宇
  • 美感是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下)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中)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上) | 曹志宇
  • 從《寒食》到《稻禾》—雲門舞集40年祭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2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1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2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1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下)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上) | 曹志宇
  •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雙個展」2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 雙個展」1 | 曹志宇
  • 匠心與仙工—先秦時的象牙工藝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2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1 | 曹志宇
  • 中國《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文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 曹志宇
  • 2016文化政策的關捩—《博物館法》 | 曹志宇
  •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上)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下) | 曹志宇
  • 台灣史前文化與台南考古遺址教育推廣 | 曹志宇
  • 裝裱如何藝術、藝術如何裝裱 | 曹志宇
  • 兩岸《服貿協議》.文化理應搶先 | 曹志宇
  • 以茶之名—記文徵明特展中的二幀「茶畫」 | 曹志宇
  • 巡境五四三.記郭振昌《順風千里》 | 曹志宇
  • 《服貿》對臺灣出版業的衝擊 | 曹志宇
  • 學運中的太陽花 | 曹志宇
  •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 曹志宇
  •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 曹志宇
  •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 曹志宇
  • 邁向金權之路?—從「大都會歌劇院」到「國家歌劇院」 | 曹志宇
  • 普安堂—台灣文資啟示錄 | 曹志宇
  • 修復師、文資法規與文化環境 | 曹志宇
  •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下)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上) | 曹志宇
  • 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小記 第五十屆金馬獎 | 曹志宇
  • 13年秋拍.「紐約」、「香港」雙城記聞 | 曹志宇
  • 紅塵暱語.林株楠的《魚系列》 | 曹志宇
  • 蘇軾《功甫帖》與藝術市場 | 曹志宇
  • 埃及動盪V.S.中國崛起—文物交易通道隱然成形 | 曹志宇
  • 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 | 曹志宇
  • 品味の流轉—記《江戶時代所見中國繪畫展》 | 曹志宇
  • 「暗殺熱」—第八藝術的政治表達 | 曹志宇
  • 絕命政治力—李可染《韶山》 | 曹志宇
  • 《彩筆情辭》的感官新世界 | 曹志宇
  • 祝允明法書鑑藏的當代視野 | 曹志宇
  • 細讀大師—記《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 曹志宇
  • 金錢與消費—關於藝術的另類思考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下)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上)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下)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上)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下)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上)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上)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下)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上)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藏文化中的戀物情結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下)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上)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下)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上)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上) | 曹志宇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