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楔子
 
2016年8月,在台北市立美術美館展出的霍剛作品回顧展「霍剛‧寂弦激韻」以霍剛為中心,創造一場集體式的追憶,眾人從館方提供的一切有關霍剛的作品,仔細地爬梳有關他的創作軌跡與藝術價值。通過今夏的霍剛展,我們再次確認了霍剛對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的啟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以「八大響馬」之姿,無役不與,並累積了大量作品。
 
步出北美館,或說走出美術館的機制之外,人們轉瞬間接觸到的卻是一個主題更加龐雜、一言難盡的「後現代」時空,各式各樣主張正方興未艾,面向未來持續撰述新的篇章。而記錄時空最有價值的媒介,就是影像了罷。我們可能錯過一個優秀的展覽,但透過精心製作的紀錄片,我們不僅可以典藏整個展覽,甚者通過影像傳遞藝術家創作時專注的神情與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北美館霍剛展訪談的紀錄片,以流暢的剪接,在節奏精準的畫面、有限的篇幅內探索藝術家創作的心路歷程,讓展覽精神的傳達更具張力。製作紀錄片的導演是新一代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他不只紀錄霍剛,他也正通過紀錄片建築一個關於自我實現的「電影夢」。 
 
生於1983年,屬於80後那一批以「新銳」著稱的電影工作者,侯宗華具有藝術史的學歷背景,他去年(2015)執導的北美館紀錄片作品有《李明維與他的關係》、《莊喆回顧展》,今年(2016年)的作品有《物理》(作品剪輯)、兒童展《小大》、《霍剛-寂弦激韻》,每一部的作品層次分明、內容如實呈現展覽的結構與作品等的介紹,觀者在影像中看見充滿文學般的詩意,特別是《莊喆回顧展》,運鏡、音樂的使用各方面,皆呈現了濃厚的屬於東方文化的底蘊;《物理》展復影像的節奏、剪輯手法呈現具有強烈、引人注目的商業性。《物理》紀錄片也是北美館在youtube的官方頻道中閱率最高的作品之一。
 
初見宗華時,他一身樸素的黑衣,年輕的面孔,幾乎讓人錯以為他是半工半讀的學生。與他閒聊,詢問他為何走入影像世界裡時,他提到:「我想在生活裡去傳達一種未知與超越的詩意,為此走入影像的世界裡。」他說話的神情彷彿帶有種涉世未深的純真、卻又飽經滄桑的矛盾與神祕感。我提醒他,希望他將訪談的主軸,拉回他在北美館的工作以及在電影工作上的經歷,他害羞的笑了,接下來才開始正式的訪談。
 
作為80後,年輕一輩的影像藝術工作者,請談談你如何走入影像創作這一行?
 
我是學藝術史出身的,在三年前因為對影像工作的熱忱,以道具助理的身份踏入電視圈,後來在偶然的情況下遇到南藝大紀錄所的學長,便加入學長設立的電影公司,開始編劇修業生涯,慢慢有機會碰觸到編導的世界。我目前主要的作品是北美館的紀錄片作品,也拍過獨立製作的實驗短片,現在我依舊努力筆耕創作劇本,學習電影拍攝,與大部分正在這個環境裡掙扎的劇作家或導演一樣,我也希望有朝一日拍出自己創作的電影。
 
我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到,要創作優秀的電影,第一種思維是感性的生命經驗,也是電影創作的靈感,而這不僅僅是純粹的創作靈感而已,我們的生活、價值觀、生死觀,我們與人相處時的態度與情感,我們的文學、藝術修養,最終這一切都將形塑我們在電影創作上的直覺與成果,這是第一個思維,也是最重要的思維。第二個思維即是理性與技術面的思維,而這不僅包含電影人要如何生存,還有如何好好拍攝一部電影,掌握它的技術性、掌握影像的節奏,甚至最實際的面向,如何尋找資金等等。而所有電影夢的起點,都源自一個動人的故事,這個故事以電影的「文本」形式表現,就是劇本。
 
想從事電影創作的人,好好寫一個故事,是最基礎的,也是免費的鍛鍊。對我而言,無論在何等惡劣的環境下,絕不能放棄的就是寫劇本,也就是發展創意的工作,因為沒有好劇本就沒有好電影。一個劇本需要觀眾或專業編劇的檢視,才有可能越來越發展完整,這是我多次創作失敗獲得的經驗,很有趣喔,我發現每個人看劇本的角度都大異其趣,有的人的視角注意到劇情結構合理不合理、衝突夠不夠強烈,有的則是對角色之間的情感關係特別敏銳,當然所有真正的創作者都對故事的創新感到煩惱。有時候創作者在過於投入的狀況下,反而會犯下來初學者也不易犯的最幼稚的錯誤,就是劇情牽強,人物性格前後不一,劇情結構贏弱的作品,說起來相當慚愧,我自己就常做這種事。而這一方面,我有幸有許多朋友,協助我修正這樣的錯誤,我相當感謝他們。
 
故事不僅僅具備娛樂的功用,有時候可能反映一個時代與社會的現實議題,因此故事有發展越來越深的空間,端看創作者想寫什麼樣類型的作品,所者想要探索議題的深度,當然,能夠寫出娛樂大眾的作品也是很了不起的。每當我對劇本有了初步的概念與想法,我會寫成一篇簡短的故事大綱,然後尋找許多相關題材的電影來研究,這也是很有趣的工作,我本身對藝術片、商業片及新浪潮時代的片子都很有興趣,有些電影是時代的經典,為何這些電影會是經典,就成了我時常思考研究的課題。即便某些電影類型未必符合我自己的胃口,但我總是能夠不同種類的電影「得到」否些啟發。現在的我,就是以很單純的心態與毅力持續創作,我不敢保證自己哪天可能會成功,因為這點沒有人說得準,但我會盡力而為。
 
你學的是藝術史,跳到影視工作,其實算跨了極大的領域,我很好奇,藝術史的學習帶給你什麼影響?
 
我學藝術史是個意外,因為我並非一個具有學者才能的人,但藝術史的訓練教給了我在藝術上的學養與品味,一種全面性的、東西方藝術知識的吸納,以及對於美學品味的鑑賞力的敏銳度,這是無庸置疑的。我大學時常待在南藝圖書館,以自己的直覺與感悟來吸收文學、哲學、藝術、音樂等等修養,如同海綿般我囫圇吞棗地吸納所有與藝術相關的知識,但是我所學習過的一切,對我現在在影視創作的影響卻是潛移默化的,正是因為我有了美學觀點上的訓練,影響了我對藝術品的了解以及製作影片的品質的基本要求。
 
當一樣很美的藝術品出現在我面前,我無法清晰地記住、分析它的歷史與年代,卻能夠領悟創作者的心靈,以及藝術家創作時的特殊情感,這些情感間接啟發我的創作欲望,間接培養了我對於影像美學的敏銳度。我想說的是,不只是藝術史,所有藝術、文學、音樂甚至我生活的所有層面都帶給我豐富而深沉的影響,不管是好的、壞的經驗,對我而言都是有其特殊意義的。
 
你目前主要在北美館擔任紀錄片導演,推動當代藝術影像觀點的展出方式,迄今已成為觀眾參觀北美館重要的經驗之一。能否談談您創作的過程?
    
當我在製作北美館的紀錄片時,一開始也相當懵懂,不知道要如何處理這樣的紀錄片形式。之後我研究很多其他同類型的紀錄片作品之後,發現有些紀錄片的結構較為曖昧、模糊,時常以音樂鋪陳展場空隙,偶然穿插策展人與藝術家的對白,凸顯了藝術品與展場本身的神祕氛圍,而這樣的剪接手法相當有魅力,但對我來說是有難度的,一方面我也想換個方式來創作,後來我領悟到一個相當簡單的結論,原來展覽的紀錄片的責任,就是清楚、明確地將展覽訊息告訴大眾。
 
作品本身已是藝術家的載體,但是觀眾並不能明確的瞭解藝術品,因此我們要儘量將藝術品的信息以更清楚地方式為人所知。於是我們在策展人與藝術家的訪問素材上儘量做到更為周全、縝密,在剪接上遵循展間的順序,也逐步遵循藝術家的創作思維的脈絡介紹作品,最起碼抓到一個明確、完整的結構,中間再依照展場的結構穿插策展人與藝術家的訪談,在畫面的處理上,儘量不要讓資訊性的文字干擾作品畫面,其實轉了一圈回來,我們讓這類型的紀錄片的形式更加單純,資訊量我們也儘量做到更加清楚完整,我們製作方向,就是將藝術家在創作作品時的想法,創作的脈絡,甚至是創作時感動的心情,完整、清楚地分享給大眾。當然,每一支北美館的紀錄片都有它不同的挑戰。
 
以霍剛展舉例好了,我在剪霍剛展的展間遇到一個問題,就是霍剛出國前的油畫作品展出量並不多,當我在聲剪策展人與藝術家的訪談時,如何建構出一個完整的作品脈絡就是一個挑戰。他早期的許多作品許多是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的粉彩與素描,而那些作品大多不在入口處進入的第一個展間,而是與較後期的水墨作品獨立展出在另一個展間。我帚思許久,決定還是順著藝術家的創作年代來介紹,而非順著展間介紹,因此我將放置大量水墨與素描的展間作品拆成兩半來介紹,分為早期與晚期。早期的介紹是容易的,晚期的介紹就費了一些功夫,尋找合適的剪接點,一支影片必須要流暢,必須是一個整體,以音樂的術語來說就是一首完整的歌,或是以劇本的術語就是要有恰如其分的起承轉合。
 
而在音樂的使用上我也下了不少功夫。當我在介紹霍剛較早期的作品時,當時的霍剛是處於比較抑鬱不得志,比較艱苦的心境,因此我們必須搭配比較沉重的音樂表現那個時期霍剛的創作心情,而出國之後的霍剛,明顯地因為生活體驗的轉換,激發出最強烈的創作能量,因此使用了較為激昂的交響配樂,現在說起來似乎很理所當然,但是什麼樣的音樂是最適合的,其實是需要花很多心力去尋找的。
 
音樂真是太重要了啊,它能將影片變得流暢,具有生命力,甚至在介紹霍剛作品特色當中最具特色的「圓點」、「畫龍點睛」的片段時,我選的那首古典音樂意外浮現跳躍式地、點狀的旋律,我感到相當訝異,因此我覺得音樂的選擇相當神秘,對的音樂就是對了,對的毫無理由。晚期時的霍剛的心境,到達一種爽朗豁達的境界,在音樂的使用上是使用調性較為活潑的古典音樂。霍剛本人就很喜歡古典音樂,其實音樂上無論是霍剛展,或是其他的展覽紀錄片,我費了不少心思在上面,我希望我們的影片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是真的將藝術家一生創作的心境轉折與創作精髓,如同電影敘事的手法記錄下來,這是我們創作北美館紀錄片時努力追求的目標。
 
 
 
 

其他文章
  •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 曹志宇
  • 大溪季遊—札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春特展 | 曹志宇
  • 詩意與壯麗—林錦濤的繪畫世界 | 曹志宇
  • 現代性之始軔—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二 | 曹志宇
  • 古典之賡續—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一 | 曹志宇
  • 作為「國寶」的潔癖形象—《倪瓚像》 | 曹志宇
  • 話‧時代—記大內藝術節,「畫廊產業三部曲」特展 | 曹志宇
  • 從皇宮到美術館—奧賽美術館誕生30年祭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下)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上) | 曹志宇
  •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下)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上)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中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 曹志宇
  • 美感是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下)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中)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上) | 曹志宇
  • 從《寒食》到《稻禾》—雲門舞集40年祭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2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1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2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1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下)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上) | 曹志宇
  •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雙個展」2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 雙個展」1 | 曹志宇
  • 匠心與仙工—先秦時的象牙工藝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2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1 | 曹志宇
  • 中國《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文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 曹志宇
  • 2016文化政策的關捩—《博物館法》 | 曹志宇
  •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上)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下) | 曹志宇
  • 台灣史前文化與台南考古遺址教育推廣 | 曹志宇
  • 裝裱如何藝術、藝術如何裝裱 | 曹志宇
  • 兩岸《服貿協議》.文化理應搶先 | 曹志宇
  • 以茶之名—記文徵明特展中的二幀「茶畫」 | 曹志宇
  • 巡境五四三.記郭振昌《順風千里》 | 曹志宇
  • 《服貿》對臺灣出版業的衝擊 | 曹志宇
  • 學運中的太陽花 | 曹志宇
  •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 曹志宇
  •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 曹志宇
  •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 曹志宇
  • 邁向金權之路?—從「大都會歌劇院」到「國家歌劇院」 | 曹志宇
  • 普安堂—台灣文資啟示錄 | 曹志宇
  • 修復師、文資法規與文化環境 | 曹志宇
  •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下)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上) | 曹志宇
  • 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小記 第五十屆金馬獎 | 曹志宇
  • 13年秋拍.「紐約」、「香港」雙城記聞 | 曹志宇
  • 紅塵暱語.林株楠的《魚系列》 | 曹志宇
  • 蘇軾《功甫帖》與藝術市場 | 曹志宇
  • 埃及動盪V.S.中國崛起—文物交易通道隱然成形 | 曹志宇
  • 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 | 曹志宇
  • 品味の流轉—記《江戶時代所見中國繪畫展》 | 曹志宇
  • 「暗殺熱」—第八藝術的政治表達 | 曹志宇
  • 絕命政治力—李可染《韶山》 | 曹志宇
  • 《彩筆情辭》的感官新世界 | 曹志宇
  • 祝允明法書鑑藏的當代視野 | 曹志宇
  • 細讀大師—記《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 曹志宇
  • 金錢與消費—關於藝術的另類思考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下)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上)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下)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上)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下)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上)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上)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下)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上)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藏文化中的戀物情結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下)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上)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下)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上)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上) | 曹志宇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