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上文中,筆者指出,讀者經由傳播與接受的學習模式,獲取由藝文雜誌、書籍建構的知識體系,個人的藝術觀點不是在真空中做出的判斷,藝術觀點更應該被描述成動態的過程,以反映知識不斷的擴充以及我們與生俱來的求知欲望、好奇心。今日我們已難自外於全球化的浪潮下,如何形塑出獨特的藝術觀點,讓在地發聲,是與中心互動有效的策略之一。下文除了延續觀察西方藝術觀點的流變外,並指出錄像媒體視聽平衡的輸出模式,將是這波流變中得以讓在地發聲的有效管道。

 

左派浪潮席捲下的藝術觀點,更深刻批判了原本看似平靜的美術館環境。美術館原為推動大眾教育而創設,但實際上卻與昂貴的藝術品買賣、有錢人捐錢減稅的財富管理緊密相連,藝術家連同昂貴的藝術品捲入複雜的館內政治,必須與市場、收藏家維持良好的關係。打開個展開幕的邀請函,無異於投入一場豪華的酒會、坐席間觥醻交錯的應酬,當走出會場外,回到創作本身,部分的當事人難免要問:「藝術何為?」

下圖 --展覽開幕的會場成為策展人、藝術家、贊助者、藝評家等活動的集中場合,這些不同身分的社會人士,交錯出入於藝廊的展品之間,往外輻射出一層層的社會網路,展品作為網路中重要的據點之一,整合入上述的社會關係,於內在的美感之外,不同於古代僅侷限在私人收藏的藝術品,藝廊作為作品陳設的新空間,出入的人事物,同時亦影響了我們重估「藝術的定義」。

 

 

 

本文無法代替那些出入各開幕式的策展人以及一同現身的藝術家回答上述的問題,然而從西方對藝術的研究來看,學者們無不持續反思上述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收穫是,反思後,學者們將原本的「藝術自由」、或者「自由創作」拉回大社會的現場,企圖包容下更多當代衍生的議題。如安迪渥侯(Andy Warho,1928-1987)一類形式一再重複的商業作品、時興的文創設計,在商業與設計的議題下,對內在的美學考慮更趨邊緣化;更進一步,則嘗試將各式的物品與視覺媒材依研究主題,不分品秩,混一討論。可以說,藝術在左派的刺激下,與社會環境碰撞,已然出現了廣泛的交界地帶,具有不同以往的新風貌。 

下圖--安迪渥侯以絹印版畫手法製作的毛澤東肖像一度被龍應台目為「暴君的紅唇」,龍應台反對毛澤東的肖像出現在居家擺設之中,不顧朋友間的情誼,立場堅定地要求友人將之「下架」。這個尷尬的事件,由本文的角度,或可視為新的藝術形式對傳統美學產生的衝擊,傳統美學強調個人的獨創性,安迪渥侯的使用現成的題材、如同機械般的季技巧、採用爭議性強的形象,

特別是第三點完全違反了追求普世性美感的康德標準。龍應台對於作品的反感提醒我們,在傳統之外,另一正在興起的藝術的可能性,正需要被認真的評估、看待。

 

從當今主導全球化走向的西方來看,關於藝術知識的研究,無不充滿琳瑯滿目的物品、日形邊緣化的美學,這些在在都說明了西方已然釋出的導向訊息-當代是艘載滿物品的船,映入眼簾的盡是繽紛的視覺文化。這艘船並遠渡重洋,將船舶上的物品,依不同比例重新分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處都可見到視覺文化大小不一的影響。 

    身處於熱鬧的都會,我們可看到-百貨櫥窗後的模特兒依序以不同的調色出場,穿戴各式亮眼、吸睛的配件;電視牆放送的音樂錄影帶不再依循文字的邏輯,往往依視覺上的聯想,剪接下一個鏡頭;以及書店裡琳瑯滿目的藝文雜誌。而以上在生活週遭例舉出的數個例子,同時也顯示了由西方主導的視覺文化入侵當代文明的不同程度,在百貨出櫥窗的舞台上,已無明顯的邊陲與中心,櫥窗定時製造時尚成為全球性的語言;而在藝文雜誌內,我們則嘗試釐清,讀者置身於知識生產、輸出的背景下,可能與中心呈現的差異。至於櫥窗與雜誌外的電視牆,則相對平穩地輸出了一幅客觀的風景-錄像媒體並不完全仰賴視覺作用,「看見什麼吃什麼」,它仍然在某種程度上,由於視聽平衡、並重,反而呈現了一種介乎中性的效果,提供觀眾即時省思的機會。

再將討論的焦點自城市轉移到我們近日發生的大小事,其中旺中集團意圖作媒體大亨的新聞,便值得做為此一的適當的註腳。社會大眾針對旺中集團發出的反彈、議論,在在都顯示了視聽媒體作為一股形塑個人觀點的強大力量,不容忽視,因此我們寄望,對於經營者來說,不管是廣告、或節目、或新聞,當更應該珍惜視聽媒體作為客觀工具的本質,他能為弱勢發聲,也能為在地發聲。   

下圖--反對旺中圖片,選用安迪渥侯著名的風格的加以發揮、製作並非偶然,絹印版畫的技巧本身即說明這是一個可被大量製作、引發討論的話題;歸結到話題本身,的確,我們都不樂見媒體喪失員客觀的本質,淪為少數人操控、獨大的工具。



其他文章
  •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 曹志宇
  • 大溪季遊—札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春特展 | 曹志宇
  • 詩意與壯麗—林錦濤的繪畫世界 | 曹志宇
  • 現代性之始軔—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二 | 曹志宇
  • 古典之賡續—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一 | 曹志宇
  • 作為「國寶」的潔癖形象—《倪瓚像》 | 曹志宇
  • 話‧時代—記大內藝術節,「畫廊產業三部曲」特展 | 曹志宇
  • 從皇宮到美術館—奧賽美術館誕生30年祭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下)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上) | 曹志宇
  •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下)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上)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中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 曹志宇
  • 美感是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下)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中)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上) | 曹志宇
  • 從《寒食》到《稻禾》—雲門舞集40年祭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2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1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2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1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下)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上) | 曹志宇
  •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雙個展」2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 雙個展」1 | 曹志宇
  • 匠心與仙工—先秦時的象牙工藝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2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1 | 曹志宇
  • 中國《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文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 曹志宇
  • 2016文化政策的關捩—《博物館法》 | 曹志宇
  •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上)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下) | 曹志宇
  • 台灣史前文化與台南考古遺址教育推廣 | 曹志宇
  • 裝裱如何藝術、藝術如何裝裱 | 曹志宇
  • 兩岸《服貿協議》.文化理應搶先 | 曹志宇
  • 以茶之名—記文徵明特展中的二幀「茶畫」 | 曹志宇
  • 巡境五四三.記郭振昌《順風千里》 | 曹志宇
  • 《服貿》對臺灣出版業的衝擊 | 曹志宇
  • 學運中的太陽花 | 曹志宇
  •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 曹志宇
  •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 曹志宇
  •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 曹志宇
  • 邁向金權之路?—從「大都會歌劇院」到「國家歌劇院」 | 曹志宇
  • 普安堂—台灣文資啟示錄 | 曹志宇
  • 修復師、文資法規與文化環境 | 曹志宇
  •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下)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上) | 曹志宇
  • 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小記 第五十屆金馬獎 | 曹志宇
  • 13年秋拍.「紐約」、「香港」雙城記聞 | 曹志宇
  • 紅塵暱語.林株楠的《魚系列》 | 曹志宇
  • 蘇軾《功甫帖》與藝術市場 | 曹志宇
  • 埃及動盪V.S.中國崛起—文物交易通道隱然成形 | 曹志宇
  • 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 | 曹志宇
  • 品味の流轉—記《江戶時代所見中國繪畫展》 | 曹志宇
  • 「暗殺熱」—第八藝術的政治表達 | 曹志宇
  • 絕命政治力—李可染《韶山》 | 曹志宇
  • 《彩筆情辭》的感官新世界 | 曹志宇
  • 祝允明法書鑑藏的當代視野 | 曹志宇
  • 細讀大師—記《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 曹志宇
  • 金錢與消費—關於藝術的另類思考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下)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上)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下)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上)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下)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上)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上)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下)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上)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藏文化中的戀物情結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下)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上)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下)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上)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上) | 曹志宇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