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現存蘇軾名下的《虎跑泉詩》不止一件,包括臺北故宮收藏的另一版本(圖1、圖2)。二者高度的相似性,已足夠讓觀者揣測箇中真偽。

 

 

 

 

 

 

 

 

 

 

 

 

 

 

 

 

 

 

 

 

 

 

 

 

 

 

 

 

上 /  圖1,王季遷舊藏本《虎跑泉詩》。中 / 圖2,台北故宮藏本《虎跑泉詩》

下 / 圖3-1,蘇軾,《黃州寒食詩》,紙本,縱33.5橫118.0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通常的邏輯認為,凡是造假的作品,品質都不會太高。尤其當我們已經深刻地體認到一位藝術家特出的品質,以蘇軾的代表作《寒食帖》為例(圖3-1),作者在詩裡提到歷經文字獄後疲憊的身心,以及貶謫三年來物質困乏的狀態。這種種在創作上看來可能是惡劣的基因卻成就了一件特出的作品,這已足夠對歷代的鑑藏家明示,自古以來「書如其人」的教訓!

書法作為文人們著意標舉的「心畫」,無法單純用外在條件加以評判,書法相當唯心地自有它難以替代的品質。再回到如今分藏兩地的《虎跑泉詩》,無論哪一本,顯然都無法和《寒食帖》匹配,直截了當地對觀者說明他們是來自同樣的心靈(圖3-2、圖4、圖5)。


 

 

 

 

 

 

 

 

 

 

 

 

 

 

 

《寒食帖》與二本《虎跑泉詩》中的重出字比較。品質高下立見。

左,3-2,《寒食帖》與其中的「惜」、「与」二字。中,圖4,王季遷舊藏本《虎跑泉詩》中的「惜」、「与」。右,圖5,台北故宮藏本《虎跑泉詩》中的「惜」、「与」。

 

相信大部分的鑑藏家都知道這是個棘手的現象,他們很可能因為錯收到一件贗品,進而侮辱到自身的名譽。這時求諸外,徵求、夥同更多的名人同好背書,共同作為保人,便不失為一個分攤風險的方式。

我們甚至能從這個角度理解將《虎跑泉詩》收錄於《翰墨菁華冊》中的用心,《翰墨菁華冊》同時匯集了宋、元、明三代以來的歷史名人,營造出眾星拱月的氣象,無非是鑑藏策略合理的運用。

另一個如臺北故宮的版本則爭取到累累的鑑藏印與題跋,企圖由這些外在證據所構成的縱的歷史空間,加深《虎跑泉詩》的深度以替代書法單薄的品質。而今,透過特寫鏡頭,在拍賣目錄上,活生生剝掉這《翰墨菁華冊》集大成式的冊頁裝潢後,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場主打蘇軾的拍賣會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而與奇蹟作為對比的,往往是眾多無奈而殘酷的現實。當我們冷靜的指出這些出入拍賣會的收藏家、投資客「瘋了」的同時,遠在另一端的香港,拍賣王羲之(303-361)《妹至帖》(圖6)的交易前後,則相對合理的演示出一幅如實的風景。

 

 

 

 

 

 

 

 

 

 

 

 

 

 

 

 

左,圖6,王羲之,《妹至帖》(摹本),紙本,縱18.5,私人收藏。

 

王羲之作為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書聖,處在當代,頗為尷尬的事實是,書聖名下沒有一件親筆的真跡!口吻不乏自負,號稱具有「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1711-1799),傾滿清舉國之力,一舉囊括到了五件《蘭亭序》,他得意地加配上自己臨摹的《蘭亭詩》與柳公權(778-865)、董其昌(1555-1636)等諸人之作組合成著名的「蘭亭八柱」並命人摹刻上石,意圖將這一件偉大的文化工程流芳百世。

但今天我們知道,這五件書法,其實就是針對《蘭亭序》原作不同程度的五次複製。乾隆費盡心機才能用擁有五次複製的現實,提醒我們,擁有王羲之的真跡恐怕是傾千萬人之力也難以企及的夢想。

與此同時,日本學者對王羲之諸多作品的研究,包括《妹至帖》,亦殘酷地表明,所謂的「複製」,不過只是人力重複數百次的刷絲填墨,在特寫鏡頭下,細如髮絲的墨線,連帶斷絕了書聖下筆時「入木三分」的諸多奇想。其實,這不過只是一道道乏味的痕跡,而且不是由機器做的,還會因為人為的因素出錯!

放大臺北故宮著名的《平安帖》便可以看到,在「複製」過程中不只一次出現跑墨的現象(圖7-1、7-2),這對喜愛做特寫的拍賣圖錄來說已構成嚴重的挑戰,主打國寶拍賣的《妹至帖》只有短短兩行,更是逃不過肉眼無情近距離的逼視。

 

 

 

 

 

 

 

 

 

 

 

左,圖7-1,王羲之,《何如帖》(摹本),紙本,縱24.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右,圖7-2,手工複製《何如帖》時造成「跑墨」的現象。

 

這種逼視的結果就是,將一件號稱國寶的書法打成是一件拼裝的手工產品,這對王羲之本人以及擁有《妹至帖》的藏家,真是何其污辱!以致最後流標,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

針對《虎跑泉詩》與《妹至帖》所作的討論,我們已多少了解到藝術市場上弔詭、多變的一面,同樣非來自第一手的原創作品,卻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迴響,其中《虎跑泉詩》甚至改寫了原本西方面目的市場生態。

傳統的鑑藏文化多發生在親友聚合成的小圈子中,不乏本文中如《虎跑泉詩》般弄假成真的笑話,成為這一行裡不能說的秘密。拜當代科技之賜,原本這些圈內的秘密被出版流通的管道大肆擴充,並且赤裸地以特寫鏡頭問世,接受大眾目光反覆地、無情地檢視。

過去六零年代以來,強調人民大眾的社會運動,如今亦經由大眾的目光衝擊到向來被視為資本家「視域」的藝術市場。在中國,我們看到的是,群眾對於名人物品的追捧,促使經營拍賣行的資本家調整策略,還出現以書法作為中國特色的拍賣標的。

至於現身香江的中國書法卻並非如此幸運,《妹至帖》特別受到來自中國的大眾,反覆地、無情地檢視,遂一舉打破了王羲之貴族形象的神話,迫使資方必須反省,調整策略,希求重新取得主導權。

今天國際藝術品四通八達流通的管道,無不加速了中西對話的速度,作為本文的結尾,我們可大膽地預言,未來藝術市場,又將是中西對抗的另一大戰場。的確,自十九世紀以來,這場牽動全球的遭遇戰迄今仍方興未艾!

 

圖片書目與網頁來源:

(圖1、圖4)中田勇次郎、傅申編,《歐米收藏中國法書名蹟集.卷三》(東京:中央公論社,1981-1982)。

(圖2、圖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王雪艇先生續存文物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8)。

(圖3-1、圖3-2)

http://www.eshufa.com/attachments/2009/04/9175_200904290932091.jpg(2012/10/23)

(圖6)西林昭一等,《東晉.王羲之尺牘集.上》(東京,二玄社,1990)。

(圖7)西林昭一等,《東晉.王羲之尺牘集.上》(東京,二玄社,1990)。

(圖7-1)傅申,《書法鑑定兼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公司,2004)


其他文章
  •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 曹志宇
  • 大溪季遊—札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春特展 | 曹志宇
  • 詩意與壯麗—林錦濤的繪畫世界 | 曹志宇
  • 現代性之始軔—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二 | 曹志宇
  • 古典之賡續—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一 | 曹志宇
  • 作為「國寶」的潔癖形象—《倪瓚像》 | 曹志宇
  • 話‧時代—記大內藝術節,「畫廊產業三部曲」特展 | 曹志宇
  • 從皇宮到美術館—奧賽美術館誕生30年祭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下)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上) | 曹志宇
  •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下)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上)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中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 曹志宇
  • 美感是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下)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中)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上) | 曹志宇
  • 從《寒食》到《稻禾》—雲門舞集40年祭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2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1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2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1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下)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上) | 曹志宇
  •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雙個展」2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 雙個展」1 | 曹志宇
  • 匠心與仙工—先秦時的象牙工藝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2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1 | 曹志宇
  • 中國《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文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 曹志宇
  • 2016文化政策的關捩—《博物館法》 | 曹志宇
  •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上)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下) | 曹志宇
  • 台灣史前文化與台南考古遺址教育推廣 | 曹志宇
  • 裝裱如何藝術、藝術如何裝裱 | 曹志宇
  • 兩岸《服貿協議》.文化理應搶先 | 曹志宇
  • 以茶之名—記文徵明特展中的二幀「茶畫」 | 曹志宇
  • 巡境五四三.記郭振昌《順風千里》 | 曹志宇
  • 《服貿》對臺灣出版業的衝擊 | 曹志宇
  • 學運中的太陽花 | 曹志宇
  •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 曹志宇
  •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 曹志宇
  •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 曹志宇
  • 邁向金權之路?—從「大都會歌劇院」到「國家歌劇院」 | 曹志宇
  • 普安堂—台灣文資啟示錄 | 曹志宇
  • 修復師、文資法規與文化環境 | 曹志宇
  •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下)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上) | 曹志宇
  • 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小記 第五十屆金馬獎 | 曹志宇
  • 13年秋拍.「紐約」、「香港」雙城記聞 | 曹志宇
  • 紅塵暱語.林株楠的《魚系列》 | 曹志宇
  • 蘇軾《功甫帖》與藝術市場 | 曹志宇
  • 埃及動盪V.S.中國崛起—文物交易通道隱然成形 | 曹志宇
  • 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 | 曹志宇
  • 品味の流轉—記《江戶時代所見中國繪畫展》 | 曹志宇
  • 「暗殺熱」—第八藝術的政治表達 | 曹志宇
  • 絕命政治力—李可染《韶山》 | 曹志宇
  • 《彩筆情辭》的感官新世界 | 曹志宇
  • 祝允明法書鑑藏的當代視野 | 曹志宇
  • 細讀大師—記《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 曹志宇
  • 金錢與消費—關於藝術的另類思考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下)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上)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下)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上)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下)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上)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上)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下)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上)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藏文化中的戀物情結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下)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上)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下)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上)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上) | 曹志宇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