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步入書店,張眼觸及架上迎面而來的藝文雜誌,包括從老牌的《故宮文物月刊》,到新近上市的《藝術投資》;在眾多的、目不暇給的封面背後,另一個值得闔卷深思的話題或是-做為讀者的你,繼承了什麼樣的知識,啟發心靈對藝術做出判斷?確實,知識不是憑空得來的,當與藝術面對面,此刻的認識也就不會是在真空中做出的判斷,全然存在於獨立的心靈之中,在結論背後,往往還牽涉一連串學習、接受的動態過程,以及知識的製造與傳播,上述種種,無時無刻不在改變的讀者當下的心思。

    在全球化的觀點下,知識水準儼然成為衡量各國國力的指標之一,譬如位居排頭的歐美國家,他們對外一方面肩負了知識的生產與傳播的諸多功能,同時對於國家本身則有利於塑造出先進、美好的形象。反觀台灣,於全球化的地理環境中,位處大西洋兩岸的邊陲,在多數時候僅能扮演被動的角色,接受來自歐美生產的知識,做西學中用、或中體西用的調適與抉擇;再縮小知識的範圍至與本文主題相關的藝術觀點,同樣也能觀察到類似的現象-

    我們欣賞一件作品,師法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建構的美學標準,包括美感經驗、某種私密的情緒、獨特的心靈,似乎已是面對藝術不變的公式。而一旦我們運用了康德的美學公式,來理解藝術,轉眼間,可能背負的另一個風險是,我們將同時違背了知識處於動態過程中的定律,不假思索地便成為歐美知識體系下被動的一方,在全球化的佈局中日趨邊緣。

    於是我們闔上雜誌,經過深思後,如何化被動為主動,培養出獨特的在地觀點,無疑是將來與全球互動時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與策略;另方面能預見的是,藝術在此一互動的策略下,將有一波波的風雲迭起。然而弔詭的是,儘管我們已然預見了一波嶄新的風雲,但卻仍舊使用如-「形式與美感」、「天才與悲劇」,這一批既古老而傳統的字彙面對藝術。這弔詭的現象,暗示了大部份的我們對於西方了解的程度,難免停留在康德活躍的百年以前。因此我們有必要回顧西方不斷開展的藝術觀點,本文將嘗試做一段時空的切片,藉由筆下的特寫鏡頭捕捉上一世紀迄60年代以來的知識流變,以對將來寄予厚望。  

    歐美國家自二十世紀的60年代以來,包括爭取婦女投票權、捍衛無產階級的權利的農工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反抗共場主義的布拉格之春、巴黎學生策畫的五月風暴等,總總歷經無數次大小不同的變化,其中形塑藝術觀點最有力的一股力量即來自左派的社會改革,在反思社會建構與關心社會議題的同時,將性別、族群、社會身分納入藝術觀點之中,號稱「左派的藝術觀點」。「左派的藝術觀點」旨在打破創作之自主性,美感之超越性、普世性,不再逕稱藝術家為絕對的天才,也不再相信天才乃是作品產生意義的來源的各種假設。

    另一與傳統美學不同的差異則表現在對藝術品的定義,以及作為藝術家的身分。「左派的藝術觀點」視藝術品為眾多人造物的一種,具有物質性,而焦點則從內部仿佛與生俱來的美感特質,轉向藝術品作為產品的社會脈絡,原本獨自品嚐苦澀的藝術家於是成為製造產品、行銷販賣的社會人,藝術家的生活頓時多采多姿,他的周圍出現了有錢有勢的贊助者,前來工作室品頭論足的「議藝份子」,一件作品隱然成為金錢交易、政治權力等各種社會關係的匯集之處。

 

以上,筆者簡要回顧了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成熟發展的「左派藝術觀點」,續篇作為延伸討論的下文,則將試圖焦點轉移至美術館場域以及藝術品研究,指出處於左派觀點省思下的後五十年,藝術與社會在其刺激下出現廣泛的交界,並促使視覺文化成為當代西方時興的話題,影響更加廣泛,波及全球

 

台灣獨特的書店品牌「誠品書店」,眾多的文化商品使得誠品成為輸出知識的管道之一,亦在無形中形塑出時下的「藝術觀點」。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作為古典美學的奠基人,他所提出的—美感經驗、某種私密的情緒、獨特的心靈等鑑賞原則,對當時,甚至包括今天的社會大眾來說,仍是認識藝術的不二法門。

 

 

 

 

 

 

 

 

 

 

 

 

 

 

1990出版的《天才之悲劇—世界著名畫家評傳》一書以簡潔的標題蓋括了一度十分流行的藝術觀點,與康德的美學觀點遙相呼應,並且更加具體化落實到對人事物之評論,然面對這一長串的藝術家,今天我們仍在尋求多元性的解答,而其過程則反映了知識處在人文學科之背景下呈現的流動的景觀

 

 

 

 

 

 

 

 

 

 

 

 

 

1960年代以來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帶來「左派的藝術觀點」。

 

 


其他文章
  •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 曹志宇
  • 大溪季遊—札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春特展 | 曹志宇
  • 詩意與壯麗—林錦濤的繪畫世界 | 曹志宇
  • 現代性之始軔—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二 | 曹志宇
  • 古典之賡續—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一 | 曹志宇
  • 作為「國寶」的潔癖形象—《倪瓚像》 | 曹志宇
  • 話‧時代—記大內藝術節,「畫廊產業三部曲」特展 | 曹志宇
  • 從皇宮到美術館—奧賽美術館誕生30年祭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下)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上) | 曹志宇
  •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下)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上)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中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 曹志宇
  • 美感是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下)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中)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上) | 曹志宇
  • 從《寒食》到《稻禾》—雲門舞集40年祭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2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1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2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1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下)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上) | 曹志宇
  •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雙個展」2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 雙個展」1 | 曹志宇
  • 匠心與仙工—先秦時的象牙工藝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2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1 | 曹志宇
  • 中國《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文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 曹志宇
  • 2016文化政策的關捩—《博物館法》 | 曹志宇
  •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上)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下) | 曹志宇
  • 台灣史前文化與台南考古遺址教育推廣 | 曹志宇
  • 裝裱如何藝術、藝術如何裝裱 | 曹志宇
  • 兩岸《服貿協議》.文化理應搶先 | 曹志宇
  • 以茶之名—記文徵明特展中的二幀「茶畫」 | 曹志宇
  • 巡境五四三.記郭振昌《順風千里》 | 曹志宇
  • 《服貿》對臺灣出版業的衝擊 | 曹志宇
  • 學運中的太陽花 | 曹志宇
  •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 曹志宇
  •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 曹志宇
  •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 曹志宇
  • 邁向金權之路?—從「大都會歌劇院」到「國家歌劇院」 | 曹志宇
  • 普安堂—台灣文資啟示錄 | 曹志宇
  • 修復師、文資法規與文化環境 | 曹志宇
  •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下)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上) | 曹志宇
  • 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小記 第五十屆金馬獎 | 曹志宇
  • 13年秋拍.「紐約」、「香港」雙城記聞 | 曹志宇
  • 紅塵暱語.林株楠的《魚系列》 | 曹志宇
  • 蘇軾《功甫帖》與藝術市場 | 曹志宇
  • 埃及動盪V.S.中國崛起—文物交易通道隱然成形 | 曹志宇
  • 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 | 曹志宇
  • 品味の流轉—記《江戶時代所見中國繪畫展》 | 曹志宇
  • 「暗殺熱」—第八藝術的政治表達 | 曹志宇
  • 絕命政治力—李可染《韶山》 | 曹志宇
  • 《彩筆情辭》的感官新世界 | 曹志宇
  • 祝允明法書鑑藏的當代視野 | 曹志宇
  • 細讀大師—記《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 曹志宇
  • 金錢與消費—關於藝術的另類思考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下)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上)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下)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上)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下)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上)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上)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下)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上)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藏文化中的戀物情結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下)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上)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下)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上)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上) | 曹志宇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