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一場在太平洋彼岸甫結束不久的蘇富比拍賣會,將孟克的畫作《吶喊》推向史無前例的新高價(圖1-1、1-2),含佣金在內高達1億1992萬2500美元。行家意料,《吶喊》順利成交,猶如一劑適時的強心針,資金流動產生的強力震幅,無疑將使人樂觀,保證遠在彼岸另一頭的東亞市場勢將再掀起一波帶勁的走勢。在此,行家的眼光除了聚焦傑作以外,他們無疑也指出了存在於現代文明中的顯著特徵—文明可說是社會少數人積累財富的成果。西方人類學家以為,物質文化越無用,世人眼中的文明就越清晰,譬如參與《吶喊》競標的七名買家,臨場出手不凡的魄力都能在某種程度上美稱為「塑造文明的推手」,七人共同建立一種風格,包括作為背景的華麗會場以及會場中精緻的藝術,總總由實用的角度而言,看來屬於無用的東西。

自一場拍賣會微觀現代文明;過程中,迅速調度大筆資金進出會場,當買家目光稍微轉開《吶喊》面前,謹慎地往落槌處喊出下一口高價,此時,隨資金流動產生的動能,瞬間也活絡了原本穩定的市場;資金活絡的交易網路,更像是具發威的機器,向世界各地布達某種市場導向,左右鑑藏活動。儘管美其名曰「塑造文明」,我們仍不免懷疑,極大部分從事藝術品鑑藏的行家,到底是仰賴市場導向投入資金,將藝術視為投資商品;或者藝術真能如此撼人,動搖理智,不惜代價,造就一場刻骨銘心的遭遇。今日對藝術品的研究,猶如探索人與物的對話,當然我們無法回到過去,現身拍會現場,面對買主追問這一連串尖銳的問題,不過換一個角度,我們卻能真實地面對物品本身,藉由物品周遭的時空環境,尋求、貼近主人公的心思,以下將選擇筆者熟悉的史前藝術為例,重現人與物的對話過程,說出在市場導向成型前,藝術品背後活絡的流通網路,藉由網路提供的綜橫座標,架構使用者的身分,古今對照,凸顯藝術在現代文明中被賦予的商品性格。

 

 

 

 

 

 

 

 

 

 

 

 

 

 

 

 

 

 

 

 

上至下 圖1-1、1-2(現身藝術市場的名作《吶喊》,五月二日晚間於紐約的蘇富比拍賣會創下史無前例的新高價,含佣金在內高達1億1992萬2500美元)

今日繁榮的現代文明自發展成形,期間經過無數個不同階段,人類學家根據對不同社會的觀察,歸納出自氏族、部落、酋邦、國家等代表不同階段的四大主要型態。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代表國家—文明的前夜,由多個親族組成的部落,再分化而來的酋邦,統治者通常處在只能接觸到少數居民的情況下,卻要管理上千、上萬人,權力已悄然開始運作,發揮效用。統治者一方面靠有組織的暴力行動,對外發動戰爭,團結人民,發展國家意識形態,強化人民對政府的支持(圖2)。另方面對內則組織大型活動,譬如現代常見的請客或大拜拜,常見各式交際應酬的道具(圖3),不外乎搏感情,以建立人民對政府的好感,藝術在此同暴力並舉,作品的觀看與使用,很可能是也統治者協調政治的手段之一。

 

 

 

 

 

 

 

 

 

 

 

 

 

 

 

 

 

 

上至下 圖2(於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陶寺龍山文化B.C.2500-B.C.1900,城址灰溝中的女性被暴力致死的發掘現場。包括此具女性人骨,是次針對陶寺遺址的考古活動,共發掘出三十多具人骨,以頭骨為主,多有砍切痕跡。照片中的女性人骨陰部被插入一根牛角,明顯是被暴力致死。此外,遺址周邊還可以看到大規模人為破壞建築的現象,說明戰爭或有組織暴力行為當時已然存在)圖3(新北市三峽的賽神豬祭典。神豬在在祭典中成為交際應酬的道具之一,祭典結束後飼主會將豬肉分享給在場的眾人食用,藉著分享食物將家庭或社會聯繫起來,很多家庭的記憶和情感都和兒時與食物的關係緊緊相吸,賽神豬祭典將個人與食物的美味關係推演到更大的社會,可以想見,這種由當地仕紳主導的紀念活動有助於喚醒親密的時刻,從而凝聚團體的向心力)

 

中國自新石器時代晚期起進入酋邦階段(B.C.7000-B.C.2000),各地不約而同湧現出一批精緻的藝術,頗能反映當時社會複雜的強況,而尤以玉器最引人注目,並取得到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玉琮為例(圖4),基本我們都能接受琮作外方內圓的造型,好像方柱套在圓筒的外面;同時玉琮僅在考古墓葬中發現,考古所獲的現象暗示,玉琮不是一般日常生活普遍接觸得到的物件,作為葬儀的一部分,應有特殊意義。學者認為,玉琮的弧形的內壁象徵古代人對天圓的理解,而作直線切割的表面則象徵著地方,中空的圓筒貫通方柱上下,對琮賦予了溝通天地的神秘作用,因為當時人相信天乃是眾神所居,能和神溝通的人便有可能握有特殊的權力。

 

 

 

 

 

 

 

 

 

 

 

圖4(浙江餘杭反山出土的神人獸面案玉琮,良渚文化時期,B.C.3300-B.C.2000,琮高8.9公分,玉琮分二層,獸面圖案位於四邊切面交接處,獸目被誇張地放大成為兩個風格化的橢圓)


其他文章
  •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 曹志宇
  • 大溪季遊—札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春特展 | 曹志宇
  • 詩意與壯麗—林錦濤的繪畫世界 | 曹志宇
  • 現代性之始軔—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二 | 曹志宇
  • 古典之賡續—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一 | 曹志宇
  • 作為「國寶」的潔癖形象—《倪瓚像》 | 曹志宇
  • 話‧時代—記大內藝術節,「畫廊產業三部曲」特展 | 曹志宇
  • 從皇宮到美術館—奧賽美術館誕生30年祭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下)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上) | 曹志宇
  •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下)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上)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中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 曹志宇
  • 美感是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下)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中)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上) | 曹志宇
  • 從《寒食》到《稻禾》—雲門舞集40年祭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2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1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2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1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下)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上) | 曹志宇
  •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雙個展」2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 雙個展」1 | 曹志宇
  • 匠心與仙工—先秦時的象牙工藝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2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1 | 曹志宇
  • 中國《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文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 曹志宇
  • 2016文化政策的關捩—《博物館法》 | 曹志宇
  •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上)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下) | 曹志宇
  • 台灣史前文化與台南考古遺址教育推廣 | 曹志宇
  • 裝裱如何藝術、藝術如何裝裱 | 曹志宇
  • 兩岸《服貿協議》.文化理應搶先 | 曹志宇
  • 以茶之名—記文徵明特展中的二幀「茶畫」 | 曹志宇
  • 巡境五四三.記郭振昌《順風千里》 | 曹志宇
  • 《服貿》對臺灣出版業的衝擊 | 曹志宇
  • 學運中的太陽花 | 曹志宇
  •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 曹志宇
  •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 曹志宇
  •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 曹志宇
  • 邁向金權之路?—從「大都會歌劇院」到「國家歌劇院」 | 曹志宇
  • 普安堂—台灣文資啟示錄 | 曹志宇
  • 修復師、文資法規與文化環境 | 曹志宇
  •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下)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上) | 曹志宇
  • 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小記 第五十屆金馬獎 | 曹志宇
  • 13年秋拍.「紐約」、「香港」雙城記聞 | 曹志宇
  • 紅塵暱語.林株楠的《魚系列》 | 曹志宇
  • 蘇軾《功甫帖》與藝術市場 | 曹志宇
  • 埃及動盪V.S.中國崛起—文物交易通道隱然成形 | 曹志宇
  • 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 | 曹志宇
  • 品味の流轉—記《江戶時代所見中國繪畫展》 | 曹志宇
  • 「暗殺熱」—第八藝術的政治表達 | 曹志宇
  • 絕命政治力—李可染《韶山》 | 曹志宇
  • 《彩筆情辭》的感官新世界 | 曹志宇
  • 祝允明法書鑑藏的當代視野 | 曹志宇
  • 細讀大師—記《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 曹志宇
  • 金錢與消費—關於藝術的另類思考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下)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上)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下)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上)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下)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上)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上)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下)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上)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藏文化中的戀物情結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下)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上)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下)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上)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上) | 曹志宇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