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1960年代,台海冷戰初期,外交官夫人李梅在詭譎的時代風雲下,即將走入生涯中重大的轉捩點。莫約半年前,外子提出的延退申請迭遭上司駁回,眼看如假期般,無日不開趴,左右不乏各類手工訂製及限量製作的奢侈品所環繞的職涯僅剩最後一個月,敏感如李梅,她已然預見了即將從雲端墮入人間的危機。然而,凶險並未結束,為了應援一家日後可觀的開銷,尚不滿40的她,外表仍十分年輕,自然也有股不服輸的本錢。李梅決定接受花蓮遠房親戚的建議,循這幾年擔任官夫人累積的人脈,轉做起販售「台灣玉」的外貿生意。但她哪裡是這塊料,一時的意亂情迷,李梅反被假冒玉石商人的華僑欺騙,幾乎賠上外子半數的退休金。如今,卸下官夫人身份的李梅,只得調整心情與步伐,站穩腳跟,迎接可能到來的,更為殘酷的現實。
 
這是施叔青小說《台灣玉》故事大綱。臺灣在世界的地圖上很小,置身冷戰時代風雲中,台灣卻並未缺席;施叔青筆下最為關鍵的「台灣玉」背後所衍生出的故事,一方面既是一則世態炎涼的寓言,也是60年代發展對外貿易的微妙縮影。眾所週知,出口外銷的寶石加工業一度曾是台灣之光,然台灣玉終不敵全球化下的市場環境,面對東南亞國家的廉價傾銷、競爭,終歸沈寂。此時,進入70年代尾聲,台灣已將走出美國的陰影,在中美斷交的現實壓力下,轉而發展科技密集的代工模式,延續至今。台灣玉之興衰是為一則見證產業轉型的傳奇;21世紀,我們對台灣玉的認識遠過於此,透過考古活動披露的細節,遠在文字尚未發明的史前時代,東台灣已有蓬勃的玉石加工業,賦予台灣玉深刻的精神意涵以及精美的造型。今年(2017),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所呈現的「玉見臺灣:史前與當代的交會」特展(圖1),將這一支持台灣走向國際的半寶石加工技術,由戰後初期繼指向遙遠的古代,透過當代的文創產業重探、重新點燃「台灣玉」古老的生命,它吸引觀眾思索今日台灣的現實處境,並鼓勵我們走出與主人公李梅,毫不相同的嶄新格局。 
 
什麼是玉?文獻V.S.科學
 
台灣位在深受儒家影響的東亞文化圈,眾所周知,「君子不器」是儒家頗推崇的乙項人格特徵。反映在生活上,與西方相較,一般日常沒有那麼多而且複雜的餐具和器皿;將一個將杯子同時做生飲啤酒、漱口等各類用途,可能是時下家庭自然不過的現象之一。「君子不器」的觀念,反映在玉之辨識上,東漢許慎(約58-約147)著《說文解字》,籠統稱玉為「石之美者」,對嚴謹的學者來說,如「君子不器」廣泛的胸襟,一方面它使得玉的範圍幾乎無所不包,長此以往,「玉」不免籠罩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然而,若按現代礦物學分類,真正可稱為玉的礦物,事實上只有兩種—閃玉(nephrite)與輝玉(jadeite)。
 
輝玉或稱硬玉,屬輝石類礦物,俗稱翡翠,摩式硬度可達6.5至7度,它最重要的產地當推東南亞的緬甸,質與量皆不俗(圖2)。18世紀,產自緬甸的翡翠受滿清皇室青睞,大量輸入宮廷,並進一步與傳統文化系統結合。譬如現藏台北故宮的《翠玉白菜》,通體以亮麗的色澤隱喻當事人清白、脫俗的身家,作為一件別緻的嫁妝,國寶《翠玉白菜》,儼然改寫了日後百年吾人對玉的印象。但百年前,真正在東亞世界之舞台發光發熱的,卻是玉石分類下的另一支族屬閃玉(包括今日花蓮縣壽豐鄉出產的「台灣玉))。閃玉屬角閃石類礦物,俗稱軟玉,主要由透閃石和陽起石組成。它的硬度略小於輝玉,約5.5至7度,但表面滿佈交織的纖維狀紋理,使之具有相當的韌度(圖3)。
 
在工業革命到來前東亞地區,玉工藝作為最為細緻的活計之一,如上所述,施叔青《台灣玉》的故事,見證即將步入經濟起飛的台灣,由傳統農業經濟邁入工業化階段的關鍵時刻;此時,在電動機械的幫助下,甚至可在短短數日內,依約生產出數萬只的擺件,並牽動主人公李梅一家日後的際遇。但在古代,玉的另一層意義則遠超乎現實之上。試想像一下,在沒有電燈照明的史前時代,先民偶然在切割、打磨石料,製作工具時,發現今天稱為閃玉的礦物,不可思議的竟能發出幽微的、如春陽般的光澤;在「同類相應」的原始思維下,先民遂自然地將玉與太陽光帶來的能量相比,賦予玉喚醒大地生機,生生不息的「精氣」。加以玉與生俱來的韌性和硬度,本身非常不易損壞,遂成追求個人福祉的符號、絕佳的象徵。透過文化,我們賦予玉器表上一層彷彿看不見的氣,甚至穿透了遙遠的古代,今日東亞愛玉的習俗依然不墜。
 
玉竟然有肉眼看不見,無法察覺的「精氣」,這是小說《台灣玉》中與主人公交易的代表西方人的僑商難想見的部分吧。故而,《台灣玉》的故事始終與數量、金錢以及兩相在商場上的較量上等交纏不清,但也正是我們對現實上的利益,或說慾望幾乎到達頂點,堪稱「台灣錢淹腳目」的80年代;此時,位於東台灣卑南遺址因公共工程忽然出土了為數龐大的史前玉器,透過這些精美的,富含象徵意味的藝術品,又將眾人目光由現實拉回了昔日從屬於精神層面的人文關懷,益發顯見文化源遠長的豐沛力量。  
 
卑南遺址及史前時代的台灣玉
 
1980年代初期,「文化資產保存法」尚未公布實施,影響生活的各個層面,社會對古物的概念尚停留在骨董的階段,直覺以為那不外是一些陳列在博物館內的東西,或者新興的中產階級忙碌之餘,調劑身心的玩物。總之,古物它是一種和公眾生活隔絕的概念,當時人大概從沒想過,有大量的古物,經由出土,直接和社會面對面的接觸(圖4)。可想而知,當時因南迴鐵路卑南車站(即今臺東車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時,這起新聞事件,一度對社會造成多麼大的衝擊。面對如潮水般湧現的輿論,縣政府決定委請台大考古人類學系著手「搶救發掘」。1980年起,由台大教授宋文薰、連照美等人主持的搶救考古工作,前後長達近十年,收穫累累。卑南遺址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迄今仍是台灣考古史上空前的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並推動了日後追溯台灣玉前世今生的一門顯學,更成是次為史前館特展的基礎。 
 
卑南文化出土的台灣玉從何而來?是是次特展,亟待解決、呈現的問題之一。將歷史時間往回推至卑南文化誕生的前夜,莫約1萬年前,地球上最後一次的冰河期結束,節節上升的海平面即將淹沒原先聯繫台灣島與亞洲大陸兩端的「海峽陸橋」。「海峽陸橋」過去曾是引介文化與來自亞州大陸的自然生態在台生根的重要的平台,譬如2萬8千年前的長濱人,他們很可能正是行經陸橋的第一代,並在今天濱海的八仙洞一帶從事短期居留,期間遺下了生火的火塘遺蹟以及若干石器。然而,當「海峽陸橋」終為上漲的海水封閉後,對台灣歷史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臨界點—它意味著,日後台灣島上的居民必須改變方式,經由水路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人類互通有無,但在缺乏相應的科技下,當時的台灣島宛如與世隔絕的真空,在真空中獨立發展,模索出日後形形色色的史前文化。
 
策展人指出,台灣史前人類使用玉石製作器物,可以追溯至約5000至4500年前的大坌坑文化晚期,玉工藝延續至1000年前沒落、消失。至於,存續時間約在5200年前至2300年前,分布範圍大致包含台東平原、花東縱谷南段與東海岸南段的卑南文化,則位居史前台灣玉工藝發展的頂峰。根據此時期的考古資料,玉器已然遍布台灣全島,甚至離島澎湖。顯然,海洋對先民們來說,此時已並非阻隔,而是「道路」,這些出土台灣玉的遺址和南島語族的分布呈現高度的相似,玉器的分布隱然呈現了一個族群開枝散葉的過程,具有世界史的重要意義。細數此時期製作的器物,包括錛(圖5)、鑿、鏃等工具;同時在卑南遺址出土的石棺中我們還發現了手環、耳環、綴飾等具有豐富視覺性的裝飾品(圖6),這些工具與裝飾品運用了更加成熟的鑿穿與圓形切鋸等技術,表現複雜的造型,結果更加加深了玉工藝與精神生活間可能的聯繫。可以說,透過玉工藝及其成品,東台灣並非無人地處邊緣的「後山」,這是17世紀後浮出檯面的觀點,或不足以詮釋千年來的台灣史;更重要的是,這些史前玉器提醒我們,早在60年代,民間中小企業將開發台灣玉的可觀利潤視為創造貿易順差的重要武器前,以卑南文化為代表,這些來自史前時代的先民們,已在精神上迷戀、愛著台灣玉長達好幾個千年。  
 
 

其他文章
  •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 曹志宇
  • 大溪季遊—札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春特展 | 曹志宇
  • 詩意與壯麗—林錦濤的繪畫世界 | 曹志宇
  • 現代性之始軔—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二 | 曹志宇
  • 古典之賡續—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一 | 曹志宇
  • 作為「國寶」的潔癖形象—《倪瓚像》 | 曹志宇
  • 話‧時代—記大內藝術節,「畫廊產業三部曲」特展 | 曹志宇
  • 從皇宮到美術館—奧賽美術館誕生30年祭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下)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上) | 曹志宇
  •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下)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上)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中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 曹志宇
  • 美感是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下)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中)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上) | 曹志宇
  • 從《寒食》到《稻禾》—雲門舞集40年祭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2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1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2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1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下)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上) | 曹志宇
  •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雙個展」2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 雙個展」1 | 曹志宇
  • 匠心與仙工—先秦時的象牙工藝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2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1 | 曹志宇
  • 中國《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文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 曹志宇
  • 2016文化政策的關捩—《博物館法》 | 曹志宇
  •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上)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下) | 曹志宇
  • 台灣史前文化與台南考古遺址教育推廣 | 曹志宇
  • 裝裱如何藝術、藝術如何裝裱 | 曹志宇
  • 兩岸《服貿協議》.文化理應搶先 | 曹志宇
  • 以茶之名—記文徵明特展中的二幀「茶畫」 | 曹志宇
  • 巡境五四三.記郭振昌《順風千里》 | 曹志宇
  • 《服貿》對臺灣出版業的衝擊 | 曹志宇
  • 學運中的太陽花 | 曹志宇
  •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 曹志宇
  •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 曹志宇
  •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 曹志宇
  • 邁向金權之路?—從「大都會歌劇院」到「國家歌劇院」 | 曹志宇
  • 普安堂—台灣文資啟示錄 | 曹志宇
  • 修復師、文資法規與文化環境 | 曹志宇
  •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下)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上) | 曹志宇
  • 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小記 第五十屆金馬獎 | 曹志宇
  • 13年秋拍.「紐約」、「香港」雙城記聞 | 曹志宇
  • 紅塵暱語.林株楠的《魚系列》 | 曹志宇
  • 蘇軾《功甫帖》與藝術市場 | 曹志宇
  • 埃及動盪V.S.中國崛起—文物交易通道隱然成形 | 曹志宇
  • 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 | 曹志宇
  • 品味の流轉—記《江戶時代所見中國繪畫展》 | 曹志宇
  • 「暗殺熱」—第八藝術的政治表達 | 曹志宇
  • 絕命政治力—李可染《韶山》 | 曹志宇
  • 《彩筆情辭》的感官新世界 | 曹志宇
  • 祝允明法書鑑藏的當代視野 | 曹志宇
  • 細讀大師—記《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 曹志宇
  • 金錢與消費—關於藝術的另類思考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下)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上)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下)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上)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下)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上)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上)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下)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上)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藏文化中的戀物情結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下)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上)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下)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上)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上) | 曹志宇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