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Critic of Art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我們可能錯過一個優秀的展覽,但透過精心製作的紀錄片,不僅可以典藏整個展覽,甚者典藏了藝術家創作時的本質與精神。近年,8電影工作者侯宗華台北市立美術美館的藝術品展覽紀錄片,以流暢的剪接,在有限的篇幅內探索藝術家創作的點滴歷程,讓展覽的傳達顯得更具張力,觀賞紀錄片儼然成為前往北美邊接觸當代藝術不可或缺的途徑之一。而這位製作紀錄片的新一代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不只紀錄藝術,他正通過紀錄片建築一個關於自我實現的「電影夢」。
 
眾所周知,紀錄片特指描寫、記錄或者研究現實世界題材的影像類型。作為與劇情片相對的為紀錄片,在大多數情況下,紀錄片不需要演員參與,缺少了演員付出的身體語言,紀錄片的完成往往更有賴於導演發揮剪輯的功力,使得在紀錄片中表現的人、地點、情況與現實、實際情況一致,成為真實的紀錄。時下紀錄片的題材範圍廣範,既包括完全紀實的電影,亦包括了真人秀等節目等等,不勝枚舉。對你來說,製作紀錄片的挑戰意味著什麼?能否聊聊你在製作北美館紀錄片的經驗。
 
這樣的挑戰是全方位的,在拍攝前導演必須仔細地蒐集這位藝術家的相關資訊,代表作品,他的個性與喜好等等,我很喜歡這樣的工作,相當有趣,比較像是認識一個新朋友,或是接觸一個嶄新而神祕的世界。在做好準備工作之後,就是實際的作品拍攝與藝術家、策展人訪談了,我本身就有學藝術史的背景,面對藝術家時在溝通上大致沒有太大問題,這些藝術家們大多擁有某種氛圍與魅力,在訪談時也不知不覺地影響我看世界的方式。
 
我們在拍攝作品時,會依據每個展覽的性質,而平面作品在拍攝時是個頗大的挑戰,一支紀錄片平均10到20分鐘,如何在這樣的時間點介紹作品,不僅僅只是紀錄作品,而是利用運鏡,巧妙凸顯作品本身的特質,搭配藝術家或策展人的介紹,傳達藝術家創作該作品時的心境,這些都是很大的挑戰。有些挑戰是純屬意外狀況,當我執導莊喆回顧展時,因為颱風關係,我們並無法訪談莊喆老師,便利用舊有的紀錄片,與策展人的對話互相剪接,卻也意外創造出對話的效果,這些都是在後製過程中無法預料的驚喜。
 
影片裡的作品的每一個時期都會設計不同的配樂,這個配樂要適切地反映創作者在那個時期的心境,因此在訪談時,或在蒐集藝術家的資料時,我們會努力去了解藝術家在音樂上的品味與喜好,偶爾一些流行電影也會給我靈感。例如去年執導的《莊喆回顧展》時,那時侯孝賢的電影《刺客聶隱娘》正在上映,電影充斥著鳥叫蟬鳴的環境音,我覺得很好聽、很有意境,靈機一動便在《莊喆回顧展》部分作品,加入自然的環境音效,在配樂的選擇上,也參考了電影《東邪西毒》,配上充滿東方、神秘感的配樂,這些都是影片設計上的小巧思,我們對影片的細節與品質有責任,因此音樂的選擇上,也是極大的挑戰。
 
近年你訪問過的藝術家,自李明維—「李明維與他的關係」、莊喆—「莊喆回顧展」,《物理》(作品剪輯)、兒童展—「小大」與現正展出的「霍剛-寂弦激韻」等,自戰後的現代主義(modernism)到「參與式藝術」,幾乎囊括了近年東亞當代藝術中的潮流趨向以及身處其中的代表性藝術家,這恐怕是一般的策展人也難夢想的經驗。能否聊一聊在製作紀錄片過程中與這些藝術家相處、共事的點點滴滴?
 
近期製作的一支紀錄片作品是霍剛老師,要訪問這樣一位資深的藝術前輩,或多或少會有點緊張,但是他現身之後一切都變了!
 
霍剛老師是個相當幽默通達,話語滔滔不絕的智者,並不是一個嚴肅的人。當他講起作品的時候,表情、手勢與眼神似乎超越歲月,變回青少年,他真的是一位充滿熱忱與創作能量的藝術家。我在蒐集霍剛老師的資料時,好像經歷了台灣早期藝術發展的歲月,那個時代的藝術家是很艱辛的,必須在資訊、經濟條件極為有限的情況下創作。即使霍剛老師於1964年出國到米蘭生活,也依舊在孤獨與清貧的生活條件下努力創作的,然而我訪問他時,他豁達爽朗的態度絲毫看不出他所經歷過的一切,霍剛老師給我些思考上的啟發就是境遇再差,都要堅持創作,而且更要以豁達樂觀的心情生活。如果一個年逾80的老人都可以擁有這樣積極正面的精神能量,我們怎麼可以遇到一些境遇上的挫折就輕易認輸呢?
 
我的第一支北美館紀錄片作品「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合作對象是國際藝術家李明維。李明維的藝術本質在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連結,包括從朋友、家人到第一次相遇的陌生人。然而此關係可能是不可見的,更像某些無形的連接,透過已逝的真愛之人的信件,或是充滿回憶的地點和物件所串起。他的作品讓我產生一些反思,原來人,不管透過什麼樣的媒介,就是有一種相互連結的渴望,或許這個時代是透過網路,甚至透過最近流行的寶可夢(笑),其實無論什麼媒介,都在在呼應了人類的一個基本渴望,那就是互愛與連結,這樣的渴望可以持續擴大,甚至可以無限延伸至浩瀚的歷史長河與宇宙萬物。我覺得很幸運,能夠認識這麼儒雅的藝術家,以及他的關係藝術。他以獨特的參與式藝術試圖重新連結我們對關係的感受與眾視,我從他的身上,我還領略到無論在任何的處境下,一種優雅、美學的生活態度,他是一個天生的貴族。
 
有些作品我並非執導者,但是也間接接觸了藝術家,歷如藝術家楊茂林老師,很奇妙,他的個性似乎就像個天真孩子,並沒有隨著飽歷風霜的生命經歷讓自己的心陳腐衰頹,相反地,他運用獨到的繪畫與雕塑,與生活奮戰!在奮戰的過程中他不斷吸納許多國家流行的卡漫文化,甚至是嚴肅的宗教題材元素,用自己獨到的手法將轉化後變成自己的作品,楊老師本人充滿著孩童般的不斷湧現的活力,他的藝術與雕塑也充滿童趣,部份作品也表達了他對社會現象的關懷。
 
還有...我想到另一個藝術家朱盈樺,我在執導兒童展《小大》的時候認識她,她的作品帶給我一個奇妙、輕盈的觀察視點,她常常用小人來創作,作品有一種纖細地,看待生活與旅行的方式,透過在不同景點裡放置的小人,我們可以同時感受到另一個角度觀照世界的方式。我從她的作品感受到她對人、對生命與旅途記憶裡,一種詩性的鄉愁,最近她在北美館典藏實驗展「舞弄珍藏」」擔任作品《寫真筆談》的策展人,我希望大家可以來看看這個特殊的展覽,她真的是個具有詩人特質的攝影藝術家,也是學養豐富的攝影史研究者。
 
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影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起來,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者。關於對電影中運動的感知,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構成的,但是由於這些幀的照片接替的速度很快,人的肉眼無法察覺出來它們是彼此獨立的圖像。在光學上,這是透過由視覺暫留(persistence of vision)造成的。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我們的大腦感覺到圖像是「運動」的。通過對電影製作過程的探索,可以說電影本身就是一門與視覺互動的藝術。你創作了這些紀錄片,卻是與藝術家互動,集思廣益的成果,它對你對思考「電影夢」有什麼影響呢? 
    
您說了很多電影知識啊(笑),但有些知識我仍需要吸收,有些我還需要學習,我總有一種傾向,試圖在一個小框框的世界裡裡追求某種程度的、超現實的、詩性的想像,在那個空間裡即使是寂靜的藝術品也能夠被賦予活的生命,拍攝藝術品對我而言是一種精神上的學習過程,好像那些作品的靈魂在我的心中內化,重新經歷到每一個藝術家的創造過程,藝術終歸而言脫胎於生活,但是又超越生活、顯化出生命的本質,或許又離題了,但那是我真實的想法。
 
還有,因為參與這類紀錄片的製作,我認識了很多很優秀的藝術家朋友。這些紀錄片帶給我的啟發,主要是潛在的生活美學與充滿創造活力的生活觀,其實很難三言兩語歸納這樣的影響,太多了,最大的影響就是,我深信生活真的可能如同藝術上的冒險旅程一樣精彩萬分,充滿感動,我們可能在過程中失去很多,但起碼對得起自己的創作渴望,未來我將創作劇情片,目前我也寫出一部網路電影劇本,也成功簽約,我相當高興,總算踏出第一步,雖然我的電影夢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是身邊有很多同樣懷抱電影夢的優秀夥伴們不斷鼓勵我、幫助我,我才能有力量走到今天。
 
謝謝你願意在百忙之中接受訪問。作為訪談的最後一個問題,我們放眼未來,聊聊未來你的創作方向?或以幾句話,鼓勵同樣懷抱電影夢的後進。
 
你講到未來……未來我還沒想到(笑),但我希望不是只是劇本寫作而已,能夠有機會演戲或成為劇情片導演也是很有趣的。其實我也算是個正在努力中的人,根本談不上具有鼓勵誰的資格,我也不是屬於具備強大意志的人,對人生的態度主要是「順其自然」。我之所以走向影視創作這條路,主要原因是偶然,更多的原因是對人生的矛盾與不適應,甚至是疑惑不解,因此我透過影像去認識、感悟這個世界的真相。這對我來說是不可抗拒的命運吧。
 
我們可能在過程中失去很多,但起碼對得起自己的創作渴望,目前我也寫出一部網路電影劇本,也成功簽約準備開拍,我相當高興,因為總算踏出第一步,雖然我的電影夢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是我並非一個人努力,因為我的身邊有很多同樣懷抱電影夢的優秀夥伴們不斷鼓勵我、幫助我,我才能有力量走到今天,我真的非常感謝他們。
 
其實成為一個詩人更是我最原本的初衷,很好笑吧,但這是真的, 我本身是很嚮往美國詩人惠特曼四處漂泊、隨遇而安的生活,但是光是當詩人無法存活,所以為了生活,我想辦法幹各種閒活,過程中也做盡各種蠢事,但偶爾我也很得意自己竟然做了這麼多的蠢事,話說回來,儘管現在我的生活相當忙碌在創作,卻倒也樂在其中。
 
結語
 
在訪問宗華的過程中他透露出某些相當天真,有時顯得過於天真的哲學觀—有點近似期望一種遠古東方以人為本的生命觀點,能夠急速地散播在這個時代,成為這個時代人類整體進化的精神理想,他的想像與思維是跳躍式地,不斷湧出許多相當天馬行空的想法,卻有意無意地呼應著他的電影夢,不時連結到他對現代精神文明的人道關懷。他堅持「唯有人人覺醒於愛,意識到我們是在這個宇宙裡息息相關的、互相關聯的生命體並珍視彼此的存在,人類的未來才有光明與希望。」顯然,我們的世界距離他的精神理想尚遠。
 
 「因此,當我在創作時,我總是會意識到他人豐富了我的生命,我希望我的創作能夠給予他人精神上的鼓舞力量,即使是微小的鼓舞。剖心自問,要學習的事情太多了!」築夢踏實,他相信,創作的面向很多,而不僅僅把自己當作影像創作者,而是有更多元的創作面向,無論是在文字上、各種類型的藝術上等等,他並沒有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包袱與限制,「我的創作與生活步調相當隨興,在實驗的過程中也屢遭失敗與挫折,但還是希望成為一個完整經驗人生並給予某些貢獻的人。」這就是走在電影夢上的侯宗華。
 

其他文章
  • 製作風雅—重訪文徵明《茶事圖》 | 曹志宇
  • 大溪季遊—札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春特展 | 曹志宇
  • 詩意與壯麗—林錦濤的繪畫世界 | 曹志宇
  • 現代性之始軔—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二 | 曹志宇
  • 古典之賡續—京津風華—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一 | 曹志宇
  • 作為「國寶」的潔癖形象—《倪瓚像》 | 曹志宇
  • 話‧時代—記大內藝術節,「畫廊產業三部曲」特展 | 曹志宇
  • 從皇宮到美術館—奧賽美術館誕生30年祭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下) | 曹志宇
  • 造物奔流在破曉時分-對話羅展鵬的水墨新作(上) | 曹志宇
  • 邂逅台灣玉—記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下) | 曹志宇
  • 相思.巴黎—劄記「史博館藏常玉展」(上)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中 | 曹志宇
  • 導讀-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上 | 曹志宇
  • 美感是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下)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中) | 曹志宇
  • 史前日本文化中的「祭祀與生活」(上) | 曹志宇
  • 從《寒食》到《稻禾》—雲門舞集40年祭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2 | 曹志宇
  • 翼助圖書事業起飛的翅膀 國資圖典藏文物與館體建築1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2 | 曹志宇
  • 歡迎光臨「公主的雅集」—記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特展1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下) | 曹志宇
  • 實踐文化治理的嶄新方向—地景藝術節(上) | 曹志宇
  • 消逝或走入生活?關於書店與城市的未來想像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電影工作者侯宗華(下) | 曹志宇
  • 築一個電影夢—專訪80後影像工作者侯宗華(上)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雙個展」2 | 曹志宇
  •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記高美館「邊界敘譜 雙個展」1 | 曹志宇
  • 匠心與仙工—先秦時的象牙工藝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2 | 曹志宇
  • 我在紐約閱讀中國藝術—記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1 | 曹志宇
  • 中國《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作為文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 曹志宇
  • 2016文化政策的關捩—《博物館法》 | 曹志宇
  • 探索亞洲,從「聞香」開始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上) | 曹志宇
  • 從文化建設的泛政治性格中重探故宮在台的故事(下) | 曹志宇
  • 台灣史前文化與台南考古遺址教育推廣 | 曹志宇
  • 裝裱如何藝術、藝術如何裝裱 | 曹志宇
  • 兩岸《服貿協議》.文化理應搶先 | 曹志宇
  • 以茶之名—記文徵明特展中的二幀「茶畫」 | 曹志宇
  • 巡境五四三.記郭振昌《順風千里》 | 曹志宇
  • 《服貿》對臺灣出版業的衝擊 | 曹志宇
  • 學運中的太陽花 | 曹志宇
  • 吾愛吾貓—記〈沈周特展〉中的一幀冊頁 | 曹志宇
  • 三件拍品—一個對2014中國藝術的冷靜觀察 | 曹志宇
  • 媒體、政治與黃色小鴨 | 曹志宇
  • 邁向金權之路?—從「大都會歌劇院」到「國家歌劇院」 | 曹志宇
  • 普安堂—台灣文資啟示錄 | 曹志宇
  • 修復師、文資法規與文化環境 | 曹志宇
  • 期待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下) | 曹志宇
  • 眾裡尋她.鑑定《紅拂女》(上) | 曹志宇
  • 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小記 第五十屆金馬獎 | 曹志宇
  • 13年秋拍.「紐約」、「香港」雙城記聞 | 曹志宇
  • 紅塵暱語.林株楠的《魚系列》 | 曹志宇
  • 蘇軾《功甫帖》與藝術市場 | 曹志宇
  • 埃及動盪V.S.中國崛起—文物交易通道隱然成形 | 曹志宇
  • 當代周末與藝文產業 | 曹志宇
  • 品味の流轉—記《江戶時代所見中國繪畫展》 | 曹志宇
  • 「暗殺熱」—第八藝術的政治表達 | 曹志宇
  • 絕命政治力—李可染《韶山》 | 曹志宇
  • 《彩筆情辭》的感官新世界 | 曹志宇
  • 祝允明法書鑑藏的當代視野 | 曹志宇
  • 細讀大師—記《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 曹志宇
  • 金錢與消費—關於藝術的另類思考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下) | 曹志宇
  • 潛移默化—博物館場域內的鑑定操作(上)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下) | 曹志宇
  • 美的協商—速寫中日藝術對話(上)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如風無界-徐小虎女士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下) | 曹志宇
  • 鑑定張大千(上)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 曹志宇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上)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下) | 曹志宇
  • 席德進筆下的台灣古厝(上)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下) | 曹志宇
  • 從潛伏的「病菌」看藝術視覺圖像(上)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下) | 曹志宇
  • 形塑你的藝術觀點(上) | 曹志宇
  • 鑑藏文化中的戀物情結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下) | 曹志宇
  • 雙面之刃—村上隆的名牌創作(上)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下) | 曹志宇
  • 權力與資訊—史前人類的藝術網路(上)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下) | 曹志宇
  • 文字浸染下的鑑藏文化(上)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下 | 曹志宇
  • 多元文化下的鑑藏活動(上) | 曹志宇
  • 上一則 | 下一則

    藝評人 專欄

    最新回應留言

    最新藝評人